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切实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新教材理念落地课堂,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材新变化、深耕学科核心素养,近日,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展全景“N+1”教研展示活动。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校付惠老师、刘红霞老师及一、二年级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以教材为基、以研促教的专业成长之约。
王敏老师首先带来《生活中的位置》课堂展示。王老师围绕“前、后、左、右”的核心概念,创设了“新教室”这一生活化情境。教学通过“指一指”、“听口令做动作”等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操作与表达中辨别方位,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学会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整个设计层次清晰,活动丰富,注重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旨在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在程虹老师《认识加法》课堂展示中,她通过地铁乘车等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含义,认识加号与算式结构。教学过程中,借助实物操作、数形结合与数学故事讲述,帮助学生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设计注重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增强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
陈敏老师围绕苏教版《生活中的位置》单元,开展了一场兼具深度与系统性的教材解读。本次主题架构以“重视问题引领,发展空间观念”为核心,深入解读了《生活中的位置》在2022年新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下的教学定位。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教材版本与纵向分析苏教版新旧教材,明确了本单元从“知识学习”转向“实践活动”的价值升华。架构将原3课时整合为“我在教室的位置”与“我们的教室”2课时,并围绕“我坐在哪里?”与“前后左右是谁?”等关键问题展开教学,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方位、描述关系,系统培养空间观念与应用意识,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导向。
陈敏老师精准把握苏教版教材“因材施教”的内核,围绕《生活中的位置》单元所设计的作业,高度契合教材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深切关注。《生活中的位置》主题作业设计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核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了“预学单—助学单—延学单”三阶递进体系。预学单通过家庭互动游戏唤醒方位认知;助学单借助教室、楼梯等真实场景,巩固方位辨别与相对性理解;延学单则鼓励学生通过描述、绘画等方式创造性应用知识。设计充分贴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融合趣味性与实践性,并采用多元评价量表,全面评估学生的方位感知、语言表达与生活应用能力,有效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
付老师对本次教学展示活动给予了专业肯定,认为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与苏教版教材编写思想的深度契合。付老师指出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将项目化学习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教学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单元解读方面,通过多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精准把握了教材的编排逻辑与教学重点,为教师理解教材体系提供了专业支撑;在作业设计层面,紧扣教材能力要求,实施分层设计并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展望后续教学,建议教师们进一步强化单元整体意识,深化项目化学习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数学实践,切实提升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本次全景“N+1”教研活动,系统构建了“课堂展示—单元解读—作业设计—评课指导”的教研闭环。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新课标研读与新教材实践,推动教研成果向教学实效转化,着力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效数学课堂,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来源: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供稿:王敏
编辑:田田
审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