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中美经贸冲突可谓充满戏剧性,双方动作频繁,局势变化迅速。美国一边威胁加征关税,另一边中国也不甘示弱,迅速出台反制措施,资本市场的波动更是如同过山车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一波冲突的导火索是美国突然发出的强硬信号。10月10日,特朗普宣布,由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将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最高100%的关税。此言一出,全球哗然,似乎不再是谈判,而是完全失控的局面。
紧接着,在10月13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回应了这一威胁,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用高关税威胁中国,表示这种做法不能解决双边关系问题。林剑还强调:“如果美方坚持这一做法,中方将采取坚决的反制措施。”这句话显得尤为关键,它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已准备好应对。
实际上,过去几个月,美国曾尝试提高对中国的关税,甚至曾一度计划将关税提高至245%,但最终中国精准反制,导致美国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损失惨重。因此,市场对特朗普的言论充满了怀疑,尤其是特朗普在10月12日发布的一条推文,称“大家不必担心中国,一切会向好发展”,暗示可能会取消新增关税。这种态度的急转弯让市场反应激烈,股市先是下跌,随后又因关税取消的预期而回升。
与此同时,聪明的投资者早已看透局势的本质。10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显示,中证A500ETF的净流入量在当天突破1.5亿份,显示专业投资者认为这次关税威胁更多是策略性的施压,而非实际行动。因此,他们抓住机会,布局优质资产,因为一旦新关税真正实施,无论中美企业都会面临更高的成本和压缩的利润空间。
与美国的“威胁—缓和”策略不同,中国的反制措施却迅速且精准。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对美国船舶征收特殊港务费的办法,并立即实施。这项政策的出台几乎是在12小时内完成的,展现了中国的高效反应。这项新政策规定,所有由美国企业拥有、运营或持股超过25%的船只,以及美国国旗或美国建造的船只,都需缴纳港务费。而中国制造的船只以及用于维修且为空载状态的船只则可以豁免。
收费标准也十分精确。从2023年10月14日起,每净吨征收400元人民币,而到2028年,收费标准将提高至1120元人民币,按现行标准,一艘10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轮一次就需缴纳约4422万元人民币。这样的费用将给美国航运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许多航运公司已经开始调整航线以避开这一风险。
在此之外,科技领域的风波也没有平息。10月10日,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对高通展开调查,原因是其在收购以色列公司Autotalks时未按规定申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这已经是美国半导体巨头在中国面临的第二次重罚。早在2015年,高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款60.88亿元人民币,而此次若顶格处罚,罚款金额有可能达到17.9亿美元。
此次调查涉及的Autotalks公司专注于车联网技术,而这一领域与中国的产业战略密切相关。中国已将车联网C-V2X技术确立为国家级技术路线,而高通收购Autotalks,可能会影响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技术主导权。这也让高通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未来与本土车企的合作前景也变得不确定。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经贸上的策略差异:美国的做法以“极限施压”为主,先是威胁加税,随后再释放缓和信号;而中国的反制则更加精准、务实,既不会轻易妥协,也会采取有效措施打击美国在某些领域的利益。
其实,从整体局势来看,美国加税的真正可能性并不大。美国知道,这种加税最终会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反而会引发社会的不满。特朗普的举动,更像是为了在谈判中向中国施压。
中国方面早已准备好应对各种可能的变化。船舶收费政策的灵活调整条款,给未来的谈判留足了空间,而外交部也多次强调,愿意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前提是必须相互尊重。中国的稀土资源储备充足,航运企业可以灵活调整航线,国产芯片企业也有望借机加速市场份额的扩大。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投资者们已经明白,短期的波动不值得过度担忧,长期来看,机遇依然稳固。无论如何,贸易战最终没有赢家。如果美方继续以关税作为政治工具来施压,最终受害的将是自己的经济根基。正如林剑所言,只有平等对话、互利合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需因市场波动过度焦虑。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像聪明的投资者一样,专注于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投资方向。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秉持规则和共赢的理念,才能在国家间的博弈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