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的印象往往是超视距打击——在敌方战机还远在数百公里外时,通过各自的雷达就能先锁定对方,发起齐射,甚至在敌机还未接近前就把它们打下来,决定胜负。这样一来,战斗似乎在敌机还未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就已经结束了。

然而,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是最先进的战机,也无法完全摆脱“超视距”的限制。例如,伊拉克空军花大钱引进了法国的“阵风”战机,但它配备的射程仅为150公里的“流星”导弹和射程只有50公里的“米卡”导弹,超视距能力远远达不到理想水平,甚至让人觉得这款战机有些力不从心。
更让人失望的是,连被誉为“四代半”的俄罗斯苏-35战机,在与国产的歼-10C对抗时,依然被对方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轻松压制。苏-35配备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实际上探测距离远低于标称值,这使得它在面对隐身目标时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苏-35的R-77导弹,使其在超视距空战中难以与歼-10C抗衡,导致其在空战中的制空能力大打折扣。
然而,苏-35最大的尴尬还出现在俄乌战场。尽管这款战机没有隐身能力,且缺乏精确制导武器,它却成了低空防空导弹的“活靶子”。这种局面暴露了苏-35超视距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只是一款鸡肋战机。
不过,随着F-35的不断进化,它逐渐找到了新的战术角色,尤其是在应对中国空军时。F-35开始不再单纯扮演战斗机的角色,而是肩负起了“拦截驱离”的任务。随着美国P-8A等新型侦察机频繁在南海和东海出现,美军的“抵近打卡”行动变得更加频繁,老牌的RC-135等侦察机也常常靠近中国的军事情报。对此,中国的隐身战机如歼-20,虽然具备强大的隐身能力,但也不得不谨慎使用。毕竟,一旦敌方摸透了其雷达特征,隐身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在战时可能吃亏。
在这种情况下,苏-35的优势反而开始显现。它具备较长的航程和较强的留空能力,可以在远海空域长时间巡航,并携带大量副油箱和格斗弹,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力。例如,2019年,美军的P-8A侦察机在巡逻时,就遭遇了苏-35的“贴身拦截”。苏-35与P-8A的最近距离不到10米,苏-35通过灵活的机动将美军飞机吓得几乎冷汗直流。

这种任务并不需要超视距的远程打击,而是强调近距离的缠斗和压制。苏-35凭借矢量发动机,能够进行像“眼镜蛇机动”这样的高难度操作,在低速时表现得异常稳定,尤其对慢速侦察机来说更具优势。苏-35在执行这种任务时,不仅避免了尖端技术的泄露,还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虽然只有24架苏-35,但它们可以组成专门的“拦截大队”,在空中执行这些任务,效果极佳。
简而言之,苏-35的短板也可以转化为战术上的强点。中国空军将苏-35投入一线作战,实际上就像让一位重量级拳手去担任保安:虽然无法与五代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竞争,但它却能在“驱赶偷窥者”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未来如果真的爆发冲突,苏-35的航程和大载弹量将为歼-20提供有效的配合作战,形成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因此,虽然战机的性能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性能本身,还需要看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战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