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轮牛市以来,很多老派价投基金都是跑输指数的,基金经理的压力普遍是较大的。我最近在整理基金重仓数据时发现,机构也进行了板块风格上的调仓,他们正在逐步卖出了上一轮抱团的白马股,选择参与一下流动性的泡沫,背叛了自己“价值投资”的信仰。
在当前的流动性行情中,因为白马股持续跑输大盘,很多基金经理已经有些熬不住了,手上一直不涨的白马股也卖的差不多了,选择去参与一下流动性的泡沫。
今天,让我们从数据出发,一起走进基金经理的内心世界。
抢跑
本轮行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每次来到压力位置的时候,都有头部资金抢跑式卖出。在主升浪开启之前,千亿级别的超大单流出就会把市场带下来。
近期上证指数在3900左右的压力较大,其实也是头部资金一直在卖出导致的,超大单的流出动不动就超过了千亿。但因为当前在主升浪里面,场外资金踊跃进场,把上方的估值抛压都消纳掉了。
超大单是指单笔50万股或100万元以上的单子,正常散户是肯定没有这么多资金的,只有头部大资金才有这么多资金。
对于平均持股市值1.33亿元的机构来说,一个单子100万以上太容易不过了。而对于平均持有市值23.6万元的散户来说,可能只有头部的大散户才会进行100万元以上的成交。
有人说,大资金可以通过拆单的方式变成小单,隐藏自己的动向,但在转折点急着抢跑卖出的时候,他们是来不及进行拆单的。大资金可以拆单,变相伪装成小资金;但小资金钱不够,怎么也无法变成超大单。
某种意义上,超大单高度反映了头部资金的动向。
很多人怀疑抢跑的头部资金是GJD,但基金季报数据已经证明不是GJD。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报,中央汇金投资和中央汇金资产持有的股票ETF数量合计达到3756.34亿份,较去年底的3098.41亿份增加了657.93亿份,增幅为21.23%。
而基金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中央汇金的ETF基金持仓份额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GJD在二季度还是加仓的,在三季度至少是没卖出的。
在排除掉GJD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个头部资金大概率是国内机构,包括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和保险等机构资金。
因为机构资金大部分都看重基本面和价值,一旦估值有所兑现,就会抢着卖出。在去年10月份以来,一旦来到压力位置,机构资金就开始抢跑。
抛压消化完毕
那他们卖的是什么呢?
为了求证这个事情,我整理了全部主动类公募基金的持仓情况。公募基金在季报时间点是披露前十大重仓股的,只有半年报和年报期间是会披露全部持仓,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只用前十大重仓股来统计。好在wind已经做了这个统计,在wind里面输入945是可以直接看到整理好的基金重仓数据的。
我用主动型公募基金的季报持仓数据进行统计,各个板块主动基金持仓市值如下。很明显,一直拿着白马的主动基金有点熬不住了,从主动型公募基金各白马板块的持仓市值来看,基本都是下降的。
截至基金二季报,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这四个公募基金的重仓板块市值都是下降的。各大板块的主动基金持仓数据市值都普遍回到了五年前白马股抱团的起点,仿佛一个轮回。
如果从持仓市值占板块总市值占比来看,伴随着市场上涨和板块扩容,机构持有的白马板块市值占比已经跌破2020年水平。也侧面反映机构派在逐步卖出上一轮炒作的白马股。
这个数据很好的解释了白马板块一直不涨,纯粹是因为白马板块机构占据主导,机构话语权大,在他们的持续卖出下,这个板块表现是肯定好不起来的。而且这其实是一个囚徒困境,板块一直不涨会加剧后面的卖出。
过去一年的流动性行情中,坚持基本面和价值是显著跑输的,所以有些基金经理其实已经熬不住了,对价值投资的信仰开始崩塌。毕竟手上的票一直不涨,而外面的那些野花却开得那么鲜艳,令人蠢蠢欲动,所以他们已经逐步把手里的白马股卖的差不多了。
从博弈的角度来讲,现在 机构卖盘可能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这是我认为未来这些板块有可能补涨的主要原因。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塑造板块内部的赚钱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金,使得白马股重新补涨。
赎回还是调仓
其实这几年主动基金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有人怀疑,这可能是基金一直在被赎回导致的,基金经理也是没办法,他们只能通过卖出部分持仓的方式应对赎回。
但我拉了一下数据,从下图中看到权益基金规模是不断下滑的,中间肯定是有净值下跌的因素。但如果看2024年以来,基金权益是略有增长的,可各个板块的持股市值还是在减少。
主动基金整体上确实存在一定的赎回,但相比赎回来说,还是他们调仓的影响更大一些。基金一直在减仓白马板块,在进行基金内部的调仓。
因为wind统计的基金重仓数据大部分是通过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来算的,所以只占了其中一部分,从wind统计的基金重仓口径上来看,主动类公募基金披露的重仓市值924行情以来基本上是打平的,最近是显著上涨的。也侧面反映出,虽然主动基金的各白马板块持仓市值下降有一部分是赎回导致的,但更多的是基金内部调仓导致的。
谁在南下?
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那他们卖了白马股,都去买什么了?
据统计,公募基金普遍都去了港股,基金重仓的港股市值已经来到4240亿,相对2024年初增长了135%,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解释了924行情以来共有1.5万亿的南下资金去了港股。从数据上来看,基金重仓的前几大港股分别是腾讯、阿里、中芯国际港股、信达生物、泡泡玛特、小米集团,这反映了一定的机构倾向。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具体原因促使他们去港股抱团,可能是觉得A股已经高估了,然后选择了一个相对低估的港股吧,选择了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低估泡沫”。
但这轮抱团的终点并不好说,上一轮他们抱团后的白马股可是整整阴跌了三年,即使924牛市到现在,也都远没有出坑。这一次他们选择抱团了这些港股,未来还真不好说。
深耕基本面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和稳健的价值增长,但注定是在流动性泡沫中跑输的。机构派当前的这种行为我是能理解的。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参与一些明显是炒作的概念终归是对自己的名声不太好,但又眼热别的板块的收益,最终选择用买入港股的方式适当参与一下流动性的泡沫。如果继续熬着等待市场风格切换反转,可能要等到五年以后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毕竟自己的业绩考核可等不到五年以后。
所以,他们选择的折中方式是参与一下港股的泡沫,毕竟港股的估值是相对较低的。但要我说,3000亿市值的泡泡玛特和12000亿市值的小米集团,实在是已经不便宜了,这个剧本我曾经在21年的白马股上看到过,只是不知道这次他们能够持续多久。
之前口口声声说着要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现在终于选择了换个坑选择抱团港股。这到底算不算背弃自己的信仰呢?这个答案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追涨科技股
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公募基金在三季度的电子板块持仓市值来到4165亿元,环比增长了63.7%,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中信电子行业指数的增长为46.6%,其市值增长超过了电子板块行业涨幅。
基金三季报显示,有646支基金持有寒武纪,而二季报这个数字只有231支,至少有415支基金在二季度选择买进了寒武纪。这个新进基金数量排名上,寒王排第二,其他四名分别是工业富联456支、中际旭创389支、新易盛341支、立讯精密236支。
我终于知道三季度到底是谁在买科技股了,但要知道电子板块其实处于历史估值高位,距离突破历史估值极值也只有一步之遥了。之前涨了那么多不买,现在距离历史估值极限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反而开始买进,总感觉这里面似乎有些不对劲。
晚信不如早信。这次,基金经理们都信的晚了一些。
基金经理终于也忍受不了白马板块的跌跌不休,加上眼热科技股的涨幅,想在这个位置再参与一下流动性的泡沫。但这最终的结果是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之前口口声声说着要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现在终于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些寒武纪,而且还是最高点附近买的。我说寒王股价怎么能够超过茅王,要知道散户遇到贵的股票一般就不买了,合着是浓眉大眼的机构买的,怪不得能把股价推这么高,还把行情再续了一截。
总结
看完基金三季报,我个人有以下三点判断:
1、机构持有的白马股市值已经来到历史较低水平,上方的抛压被消化了很大一部分了,这里他们能够卖出的子弹是不多的。白马股在这个位置反而是安全的,反而是有可能补涨的。
2、当有明确的输家时,加上能撤离的资金都撤离了,以消费板块为代表的白马股是估值洼地,长期是一个很好的买入位置,收益率也许不会太高,但绝对属于赚着比较安心的钱。而且毕竟这些板块已经是本轮924行情以来显著跑输的板块了,整体来讲并没有很大泡沫。
3、机构派这次选择抱团了港股和科技,抱团这种行为是有很大惯性的,这使得两者的行情还能再续一截。但这次抱团的终点并不好说,有可能像21年那样抱团后一地鸡毛,建议大家谨慎参与,及时抽身。
本轮牛市的主线当然是科技,但如果你不准备追求科技的泡沫,不擅长博弈和逃顶的话。适当买入一些机构上一轮抱团的白马股,从当前时机和长期回报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合适的。
本文给大家拆解了公募基金三季报,分析了机构动向,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不妨转给身边的朋友们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