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的第一周,亚太地区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大事。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海南三亚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同一时间,柬埔寨中央银行被曝出计划将部分国家的黄金储备存入中国深圳保税区的金库。这一方面是军事硬实力的突破,另一方面是金融软实力的创新,这两件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尽管福建舰的入列仪式在外界的关注下并未像预期那样引起广泛的热烈反响,但这艘航空母舰的服役却充满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海军在战略航母方面的重要进步,也是中国海军从传统的北海舰队向以福建舰为核心的东海舰队转型的标志。福建舰的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将发展一个新的以东海为主的、以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强大海军力量。

福建舰排水量超过8万吨,配备电磁弹射系统,能够搭载70余架舰载机,包括歼-35隐身战斗机、空警-600预警机等。这艘航母的作战半径覆盖整个西太平洋,福建舰的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首次拥有常规动力航母的技术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歼-35与空警-600的配合,使福建舰能够在远海建立数百公里的预警圈和上千公里的打击圈,这使得福建舰不仅仅是一个近海防御的平台,更具备了远海护卫的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移动军事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采用常规动力来支持电磁弹射技术,打破了以往“只有核动力才能支撑电磁弹射”的技术迷思。这一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航母发展选项,也削弱了美国在航母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周边国家对福建舰的反应复杂,有的表示积极接纳,有的则谨慎观望,但无论如何,福建舰的出现使得过去依赖外部势力来“制衡中国”的战略逐渐失去效力,周边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选择。

几乎在同一时间,柬埔寨的黄金储备动向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柬埔寨拥有约54吨黄金,占其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现在计划将新购买的部分黄金存入中国深圳保税区的金库。这些金库由上海黄金交易所注册运营,具备国际认证的安保标准,并且毗邻香港这一全球传统的黄金交易中心。柬埔寨并非个例,泰国已经将50吨黄金存入上海黄金交易所位于香港的仓库,老挝也悄然将3吨黄金转移到中国,更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也正在考虑类似的黄金储存安排。
黄金的流动不仅仅是资本的迁徙,更是国际信任的体现。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冻结了俄罗斯的部分资产,这让许多国家意识到将重要资产存放在他国金库中的风险。德国早年从美国将黄金运回,印度也从伦敦撤回了大量黄金,这种“金融主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了黄金从西方传统的金融中心向东方新兴的金融枢纽转移。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金库的物理安全保障,还提出了一套“黄金 人民币”的合作模式,各国将黄金存放在中国,可以随时质押借入人民币,直接用于贸易结算。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效率,资金到账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仅仅十秒,手续费几乎为零。

这种新的金融模式也开始在能源领域得到复制。阿联酋的液化天然气和沙特的40%石油交易已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若东南亚地区30%的原油贸易采用人民币支付,这将每年减少1200亿美元的美元需求。福建舰的军事力量与黄金托管的金融网络,看似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实际上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新的区域秩序。军事力量为金融合作提供了安全保障,而金融信任则为军事影响力的拓展提供了战略空间。当东南亚国家选择将黄金存入中国时,他们不仅是在分散资产风险,更是在为多极化世界投下了支持票。
这种转变并非意图完全推翻现有国际体系,而是在推动“支付方式多元化”,让黄金和人民币成为美元以外的可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