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107%的关税像一声惊雷轰然落在美国市场,直接瞄准了从意大利进口的传统意面。这个突如其来的贸易政策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震动,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措施让无数美国家庭措手不及。

白宫公开表示,实施这一政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公平贸易”,但现实却是,许多美国超市中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经典意大利面品牌,可能将变得难以寻觅。表面上看,这项关税举措是针对意大利制造商的,但它究竟是为了纠正贸易失衡,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动机呢?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场政策风暴中,那些长期面临饮食限制的特殊人群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对他们而言,一顿安心的主食已经非常珍贵,而现在,这种主食可能因一项关税政策而发生改变。
当前,美国普通家庭早已深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困扰。耶鲁预算实验室在9月发布的预测数据令人大吃一惊——新关税的影响将导致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在食品上的支出额外增加2400美元。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联邦政府停摆,SNAP食品券的发放也出现了延迟,许多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反复权衡和压缩开支,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成为一大难题。
尽管特朗普曾反复强调通货膨胀已经显著回落,但民众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从面包到牛肉,餐桌上的每一样食物,价格都在他执政期间持续上涨。
在这样民生压力巨大的时刻,特朗普对意大利面征收107%的高额关税,无疑是在火上加油,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生活成本的焦虑。
这项巨额关税并非无缘无故,它的构成非常清晰:其中92%是新增的反倾销税,理由是指控意大利生产商以低于合理价值的价格将产品销售到美国市场;剩余的15%则来自特朗普政府早前对欧盟商品征收的报复性关税。

每年,意大利向美国出口约7.7亿美元的意面制品。如果这一高额税率全面实施,《华尔街日报》警告的情形极有可能成真——从明年1月起,美国零售货架上的进口意大利面可能会大量消失。
与过去对工业品或奢侈品征税不同,此次关税直接涉及到人们日常饮食的主食,这无疑触动了千家万户的神经。因此,这一政策迅速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意大利面短缺”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立即感受到供应中断的痛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莱恩指出,大多数美国人日常吃的意面其实是本土生产的。
例如,占据美国市场34%份额的Barilla品牌,尽管源自意大利,但其在俄亥俄州设有大型生产基地,因此其产品完全绕过了进口关税。
这意味着,即便关税政策实施,超市里售价仅为2美元一盒的Barilla普通意面依然会稳定供应,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然而,真正受影响的将是那些依赖特定进口产品的特殊消费群体,尤其是乳糜泻患者凯莉这样的敏感人群。
对于这类人群而言,任何含麸质的食物都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造成严重的肠胃问题,因此他们必须严格遵循无麸质饮食。长期以来,意大利进口的Rummo无麸质意面因其口感接近传统面条,成为这些患者最理想的主食选择。如今,由于关税政策,这种关键食品可能会彻底退出美国市场。
凯莉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相关消息后,内心感到非常不安。她曾考虑囤积一些意面,但最终决定把一部分留给其他有相同需求的患者。
对外界来说,失去一种意面可能只是菜单选项减少,但对像凯莉这样的患者来说,面对每天的饮食选择,“我能吃什么”“这是否安全”成为了他们常常必须面对的心理负担。现在,最信赖的主食也可能消失,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生理和情感上的双重打击。
目前,Rummo公司尚未回应《卫报》提出的采访请求,这些患者的未来饮食安排仍然悬而未决。

比显而易见的涨价更令人担忧的是,关税所带来的隐性成本转嫁。莱恩教授分析指出,原本售价5.99美元的无麸质意面,在关税叠加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会飙升至11到12美元,但这并不是最终的价格。

现在,舆论普遍认为“意大利面即将涨价”,这正好为本土生产商提供了提高价格的机会。即便某些产品完全不受进口税影响,商家也可以借此上调价格1美元甚至更多。
消费者通常将价格上涨归因于外部政策,但很少意识到这是企业利用公众对外部政策的认知盲区,进行价格调整的行为。实际上,这种在食品行业中的价格操控并不少见。
美国高端手工意面品牌Sfoglini的创始人凯彻姆直言,本土厂商一定会借此机会提高价格,这是市场竞争中的正常反应。
她的品牌每盒12盎司的意面售价已经达到了6美元,因为他们坚持使用从意大利进口的有机杜兰小麦,而这些原料本身就已经承担了额外的关税负担。
她还无奈地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缺乏连续性和透明度——原本小麦类商品的税率是10%,但在谈判结束后,税率却突然提高了5个百分点,令行业参与者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不仅让企业的经营面临困境,也让消费者对未来食品价格的走势充满了疑虑。
凯莉深知,在全球性挑战不断的时代,缺少一款意面可能看似不重要,但对于必须依赖无麸质饮食的人群来说,每一次可靠食品的消失,都是对他们生活质量的重大影响。

他们的困扰从来都不是“有没有饭吃”,而是“还能吃什么”。每一次可依赖的主食消失,都在不断缩小本就有限的选择。
当这种微小但频繁的生活压力,与日益上涨的物价和动荡的政策环境交织在一起时,最终变成了普通人无形中背负的沉重负担。

这次107%的关税风波,表面上看是美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对欧盟施加政治压力的举措,直接针对的是意大利总理梅洛尼领导的政府。
但从实际后果来看,最终承受代价的还是美国本土的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已经在饮食安全线上挣扎的弱势群体。
虽然进口的意面可能会逐渐消失在货架上,但由此引发的民生焦虑不会因此而消散,隐藏在这背后的变相涨价趋势也需要引起警觉。
希望这场由贸易争端引发的风波,能够尽快找到平衡点。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碗安心的热意面,才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幸福。
同时,也希望像凯莉这样的乳糜泻患者,终有一天不再需要为“明天是否还能吃到一口放心的面条”而辗转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