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王雯婷)今年高考,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14)班的历史向学霸吴雨龙同学(预录取中国人民大学)斩获语文135分的傲人成绩,这一佳绩引发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关注。记者深入探寻,不仅“扒”来了吴同学的独家学习笔记,还从2025届高三语文备课组获取了宝贵经验,原来高分语文有这样一套“热血修炼法”。
课本——最强“装备库”
吴雨龙同学强调:“课本每篇课文都是宝,像香雪、《拿来主义》等课内素材,深受阅卷老师青睐。吃透课本,作文论点、论据自然信手拈来。”这一观点得到了备课组吕若玲、王博、宜皓等老师的独家认证。他们表示:“回归教材是王道!”高考题常与课本紧密相连,如《种植问答》与《郭橐驼传》的联动题就是例证。
如何吃透课本?首先要精读课文,不能只看情节,要像侦探一样挖掘人物、意象以及作者的深层意图。其次,文言文学习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本古文,掌握实词虚词和句式语法,同时滚动复习高考必备60篇,达到默写“肌肉记忆”的程度。最后,积累“弹药库”,将课文里的金句、人物、事件记录下来,作为作文的独家素材。
三轮复习——段位“升级路”
备课组舒志祥、廖韵涵老师提出科学规划三轮复习方案:一轮复习即从现在到寒假,重点“扫荡基础”,攻破文言文、古诗文默写、语言基础等知识点,每日积累易错字词和成语,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二轮复习从寒假后到模考,针对高考新题型和重难点进行专题攻克,如现代文阅读、古诗鉴赏、语用新题型、作文审题立意等。此时要学习备课组大佬们的“三遍阅读法”“思辨写作模型”“群文阅读训练”等“神技能”,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三轮复习从模考到高考,进行全真模拟,狂刷高考真题和高质量模拟卷,严格限时训练,像吴同学一样把每次模考当高考,锻炼速度、心态和“快速成文”能力,考后及时进行“小题分诊断”,精准查漏补缺。
思维跃升——终极“必杀技”
备课组张惠、辛俊玲、王磊老师强调:“死记硬背已过时,新高考考查的是思辨力、整合力和审美力。”吴雨龙同学补充道,高一高二阅读量不足的同学不必惊慌,高三重点学习范文的深度立论和多元角度,比死磕文笔更有效。
提升思维能力,要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读文章时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是否合理以及自己如何撰写;玩转“找联系”,像高考作文题那样,找出不同材料甚至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链;同时,开启“审美雷达”,平时多留意生活中的美,培养对语言美、意象美的感知能力。
工具&习惯——神级“辅助包”
吴雨龙同学安利了高效学习工具:“善用工具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我用DeepSeek润色作文、找灵感、积累论点,效果显著。但要记住,工具只是辅助,思考才是核心。”
在习惯养成方面,要修炼“带脑子版”错题本,不仅抄错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找出错误原因、正确知识以及同类题的解法。平时练习阅读和写作必须限时,拒绝完美主义拖延症,快速构思和落笔的能力是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关注时事热点,如 AI、非遗、环保等,和老师、同学交流看法,为作文注入新鲜血液。此外,采用“开口读”大法,大声朗读古诗文和好文章,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老师&团队——最强“后援团”
备课组的制胜法宝包括集体备课、精准教研和分层辅导,如开设“文言特训营”“拔尖小组”等。吴雨龙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高三要紧跟老师节奏,让课堂效率最大化。自主复习时,真题是关键,反复做,悟透它。”
如何用好“后援团”?首先要抱紧老师大腿,课堂专注,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老师的经验能帮助学生“避坑”。其次,用好“个性化补给”,基础薄弱的同学参加“特训营”,想拔高的同学加入“尖子小组”,主动向老师索要“专属攻略”。最后,组建“学习小队”,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难题、分享素材、互相批改作文,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高分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扎实基础、科学方法、深度思考、高效习惯和强大后援共同作用的结果。吴雨龙同学的135分正是这套“热血语文修炼法”的硬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