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万峥嵘
“先月亭”是武汉东湖风景区的一道标志性景观。该亭碧瓦飞檐,高台朱槛,三面环水,直探湖心。这里春有垂柳抚波,夏有荷风送爽,秋有桂香沁脾,冬有银装静谧。每当皓月当空时,天上明月与湖中月影交相呼应,华亭双月,天水相连,美不胜收。
如何将先月亭的建筑美、环境美升华为意境美、人文美?著名作家、书法家周古平先生作了深入地研究。他从自己创作的十多副有关先月亭的楹联中筛选出两副,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反复讨论,然后才定夺刻石。
悬挂在先月亭南面的楹联是——
云卷晨纱,波映翠檐浮古意;
柳摇暮水,风回朱槛转文光。
此联妙在让时空交织,光影灵动,亭境交响。 “云卷晨纱”描绘出晨曦初绽、薄雾如纱般萦绕湖面的朦胧画卷,一个“卷”字赋予云霞动态之美。“波映翠檐”则写实景,勾画出湖水清波倒映着亭台翠绿的飞檐,波光粼粼间,亭影摇曳。“浮古意”三字是点睛之笔,由实入虚。这倒映的翠檐,这氤氲的晨光,仿佛不是今时之物,而是从历史深处“浮”现出的悠远韵味,瞬间将眼前的景致拉入历史,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柳摇暮水,风回朱槛转文光”是将镜头转向黄昏。“柳摇暮水”描绘出垂柳依依、轻拂水面的婀娜姿态,暮色为画面增添了朦胧美。“风回朱槛”写微风穿过朱红的栏杆,似有留恋徘徊之意。“转文光”是全联精神的升华。这穿槛而过的风,仿佛不是自然之风,而是承载着、流转着千年文脉的灵光。一个“转”字,巧妙地将无形的湖风与无形的文采串联起来,暗示这里地灵人杰,风过之处,皆有文采激荡。此联一晨一暮,一古意一文光,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先月亭在不同时辰中的光影变化与氛围流转,更在自然景致中发掘其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承载荆楚文脉的载体。
悬挂在先月亭北面的楹联是——
近水楼台,有心先揽巡天月;
临风襟抱,矢志终成折桂人。
此联则直抒胸臆,立意高远,将观景者的情怀与志向融入亭台意象。
“近水楼台,有心先揽巡天月”化用“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典,但境界更为宏阔。不满足于“得月”,而是“有心揽月”。“近水楼台”是地利、是平台、是机遇,“有心”则是主观能动性,“先揽”体现了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巡天月”意象宏大,将一轮明月想象为巡行天际的壮丽景象。此句不仅点题“先月亭”,更赋予其一种胸怀宇宙、志存高远的豪迈气概,鼓励人们凭借地利,更凭心志,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下联“临风襟抱,矢志终成折桂人”则承接上联的豪情,进一步抒写临风而立时开阔的胸襟与坚定的信念。“临风襟抱”展现的是迎风而立、敞开心扉的坦荡与博大。“矢志终成折桂人”是激励之语。“矢志”即坚定的志向。“折桂人”引申为取得最高成就者。这里既是对“折桂”这一传统功名意象的回望,更是对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奋发向上精神的弘扬。此联将个人的志向、追求与登临亭台、临风望月的体验紧密结合,使先月亭不仅是观景之所,更是砥砺心志、激发豪情、具有持久文化魅力的精神高地。
两个作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完美诠释了亭名的“先月”二字,可谓是美仑美奂、相得益彰。总之,周古平先生创作并书写的两幅楹联,珠联璧合,共同构筑了先月亭的精神内核:
一是让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 第一联侧重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融合,第二联则侧重地理空间与人文精神的升华。两联共同彰显先月亭之美,不仅在于建筑美、环境美,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厚底蕴与激发的高远情怀。
二是意境营造精妙绝伦。“浮古意”、“转文光”、“揽巡天月”、“成折桂人”等词句,想象瑰丽,意境深远,将具象的景物提升到抽象的精神层面,赋予亭台以灵动飘逸又厚重磅礴的气质。
三是浩然之气的彰显。尤其是第二联,充满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概,既符合楚地“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也契合了时代所需,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更能感受到精神的鼓舞与升华。
四是网红打卡地的深度赋能。 在信息爆炸的“网红”时代,周先生的楹联为先月亭提供了远超视觉表象的文化深度与精神内核。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打卡”,不仅是用镜头记录瞬间,更应用心灵去感受此地流转千年的“古意文光”与催人奋进的“浩然之气”。这文字本身,已成为景点不可或缺、最具价值的“打卡”内容。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月亭匾联书法的独特美感。其楹联作品一幅魏碑风十足,一幅行书味独到。先月亭匾额将圆笔魏碑与方笔魏碑巧妙融合并加入行书的动感,使之霸气地高悬在亭子之上,又好像谦和地走进游客心里。作品既浑厚端庄,又灵动秀美,让观者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作者系全国资深网络联家,现任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