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再次引发关注,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单。有网友晒出高铁车厢里的提醒,让乘客不要吃榴莲、方便面这类气味重的食品。消息一出,网友“炸开了锅”,各种观点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吐槽高铁餐食价格不便宜又难吃,吃泡面很方便,而且也是个人权利。但也有人觉得,车厢是公共空间,气味大确实影响别人,还是应尊重他人。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集安全、快速、舒适等优点的高铁俘获越来越多的旅客“芳心”,成为他们出行的首选。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密闭车厢内,某些旅客以味道较为刺鼻的泡面充饥,可以说与车厢内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作为旅行“搭子”的泡面一直是很多人充饥的首选,在如此背景下,“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的讨论,自然会轻易戳中公众的情绪点,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

“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的争议点很明确,那就是“刚需”与“气味”。高铁的开行极大的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乘坐普速火车或汽车需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乘坐高铁只需一两个小时,这也就使得很多旅客不必再在乘车途中就餐,在这种情况下,高铁长途旅客成为少数,在车厢内吃泡面则会成为“异类”,那股浓郁的气味让人避之不及,认为它“污染”了公共空间,与高铁的“高大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反观普速火车,因大部分旅客乘坐时间较长,途中就餐则是大部分旅客的“刚需”,来一桶价格低廉、食用方便的泡面无疑是最佳选择,此时自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争议。
显然,“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的争议,实则是公共利益与个人需求的边界问题。从个人角度看,泡面的存在确实解决了不少人的实际问题。对于预算有限的乘客或赶时间的旅人来说,价格亲民、即泡即食的泡面是性价比之选。尤其在饭点前后,饥饿感袭来时,泡面的“实用性”很难被替代。但站在公共视角,当部分少数乃至极个别旅客在高铁车厢内吃泡面,因高铁车厢是相对封闭的环境,空气流通性有限,且泡面特有的油脂香和调味料味扩散快、留存久,很容易给周围旅客带来不适,从而会降低某些旅客的乘车体验。
事实上,高铁并未明令禁止吃泡面,争论的焦点更在于“如何吃”而非“能不能吃”。真正引发矛盾的,往往是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比如在人员密集的车厢吃泡面,调料等垃圾随意丢弃,吃完不处理汤汁仍垃圾桶直接放在洗手台等公共场所。反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车厢旅客较少的位置或在餐车等公共就餐区食用泡面,吃完后及时处理,可减少气味扩散,维护公共乘车文明。
说到底,公共空间的文明,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禁止”或“允许”,而是需要个人在行使自身权利时,多一份对他人“难”处的理解和包容。作为一名旅客,无论是在高铁车厢,还是普速火车等其他公共场所,与其纠结“该不该”吃泡面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不如共同遵守一个默契:让便利不越界,让包容有底线,共同守护出行文明。毕竟,和谐的公共环境,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结果。(程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