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头疼”PPT,怎么治?》
“头疼”PPT 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困扰许多工作的难题。一些 PPT 过于华丽却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内容,让人眼花缭乱却难以获取关键信息。要治“头疼”PPT,需从源头抓起。制作方应摒弃华而不实的风格,注重内容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将重点清晰呈现。同时,审核方要严格把关,拒绝那些只重外表、缺乏实质的作品。只有让 PPT 回归本质,以简洁明了、富有逻辑的方式传达信息,才能真正治愈“头疼”,让 PPT 成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助力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卷图表、卷特效、卷视频,你有没有因为卷PPT头疼过?
最近,浙江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级各单位的公务PPT、视频等“减量、减费、减负”。这一举措受到广泛好评,有公务员说,“以前拿来作PPT的时间,能腾出来做其他工作了”。
为啥曾经的创新汇报手段,变成了形式主义负担?一句话,工具异化成了目的。我的不少朋友也有同感:最开始PPT做得都挺简单的,但后来就有同事“卷图表、卷特效、卷视频”。一两个小时就能准备好的交流汇报材料,准备PPT却得用两三天。究其原因,不是因为领导偏好形成了惯例,就是因为通知要求变成了标配。
异化的表现是不必要的PPT增多,根子还是作风不实。以调查研究为例,如果领导干部听汇报倡导“干货导向”,基层汇报就不会把精力放在PPT精美程度上;多看“素颜现场”,调研回归“面对面”,PPT自然不再是“必答题”。亮眼的政绩、显著的成果,从来都在百姓口碑中,不在PPT这类“美颜滤镜”里。作风实了,形式主义的汇报展示也就失去了市场。
阻断异化进程、防止反复发作,关键靠制度硬约束。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区规定明确“取消迎检视频和PPT”,发挥制度之力,为基层卸下“指尖负担”。各地不妨将纠治形式主义的有效经验上升为刚性约束,帮助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群众、破解难题上。
实功虚做之时,就是形式主义冒头之机。不断改进作风,对相关问题时刻防范、露头就打,才能让一切工作往实里做,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