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起案件中,瘫痪母亲的代书遗嘱是否有效成为焦点。3 个儿女因 24.8 万元遗产对簿公堂,代书遗嘱的有效性引发诸多争议。若代书遗嘱符合法定形式,如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等,那么它可能被认定为有效。但如果在代书过程中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比如见证人不具备资格、遗嘱内容不真实等,该遗嘱则可能无效。这不仅关乎遗产的分配,更关系到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袁婆婆瘫痪多年,生前在邻居的见证下留下一份代书遗嘱,要把24.8万元的拆迁安置款留给二儿子。
袁婆婆去世后,二儿子声称自己照料母亲多年应继承全部遗产,但大儿子和三妹认为遗嘱不公平,以袁婆婆中风瘫痪后意思表示可能不真实、代书遗嘱形式存在瑕疵等为由,主张母亲袁婆婆立下的遗嘱无效……
那么,袁婆婆的代书遗嘱算不算数?
7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经法官确认遗嘱合法,但出于亲情考虑,通过“法庭+社区”联动,三兄妹达成调解协议,二儿子继承拆迁安置款24.8万元,由二儿子支付其妹遗产分割款6.2万元,支付其兄遗产分割款2万元。
87岁婆婆请人写下遗嘱
三个儿女对簿公堂
袁婆婆育有二子一女。2012年,79岁高龄的袁婆婆中风瘫痪,虽然意识清醒,但说话吃力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困难。此后多年,袁婆婆便一直随二儿子居住,生活主要由二儿子一家照顾。袁婆婆名下,享有一笔社区拆迁货币安置款共计24.8万元。
2020年,二儿子电话邀请4名邻居来到家中,说是袁婆婆有意愿让大家作为她的遗嘱见证人,并立下一份代书遗嘱。
87岁袁婆婆口述内容,由1名见证人根据大概意思用笔写下。在其他3名见证人见证下,袁婆婆指明二儿子继承自己全部遗产。
2023年,90岁高龄的袁婆婆去世,二儿子表示按照代书遗嘱自己理应继承袁婆婆全部遗产,此举引发大儿子和三妹对代书遗嘱的争议,大儿子和三妹拒绝承认遗嘱效力,经社区三次调解未果后,二儿子将大儿子和三妹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袁婆婆的遗产24.8万元由其继承。
庭审现场兄妹三人的情绪十分激动。被告大儿子及被告三妹代理人认为,代书遗嘱应被认定无效。虽有袁母签名,但没有注明日期,代书遗嘱存在瑕疵。况且袁母中风瘫痪下,不一定具有真实意思表示的能力。代书遗嘱设立过程中可能存在提问诱导,和对袁母意思的曲解。此外,代书人、见证人与二儿子可能是利害关系人,代书遗嘱可能是事前写好的。
被告三妹称自己平时也经常在照顾母亲。
▲法官当庭播放代书遗嘱视频
原告二儿子则表示,母亲立遗嘱的时候,自己全程记录,有视频为证。于是,法官当庭播放了二儿子提供的遗嘱签署视频录像。视频显示,袁婆婆在设立代书遗嘱时意识清晰,虽然说话不流畅,但具备意识清晰的表示能力。随后原告二儿子申请当时的3名见证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法官同意证人出庭,并向3名证人详细询问当时的实际情况。
法院认定遗嘱合法
再次调解 三人各得部分遗产
经法院审理后查明,袁婆婆生前立代书遗嘱时,4名邻居与当事人不具有利害关系。1名代书人代书遗嘱后签名、注明年月日,其余3名作为见证人依次签名,最后袁婆婆也签上自己的姓名,只是3名见证人和袁婆婆未签上日期。
法院认为,虽然3名见证人及袁婆婆签名后未注明日期,导致代书遗嘱形式上存在一定瑕疵,但结合遗嘱订立时录有的完整视频和见证人出庭证言来看,袁婆婆设立遗嘱时的意思表示真实,其遗嘱应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尊重。
承办法官认为,虽然认定了遗嘱的合法效力,但考虑到此案为兄妹亲属间的亲情纠纷,如果仅以法律判决定分止争,不利于亲情裂痕的实质修复。
于是,法官决定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再次开展调解,希望当事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又能共同修复好一家人的和睦关系。
法官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儿子与二儿子曾就赡养父母达成协议,由大儿子赡养父亲,二儿子赡养母亲。大儿子亦悉心赡养父亲至其去世。女儿对双亲也付出应有的照顾,在母亲袁婆婆瘫痪期间,女儿时常到二儿子家中帮助母亲洗澡洗头清洁身体;在社区工作人员对三兄妹进行调解时,二儿子也曾表示愿意分一部分款项给兄妹二人。
法官与社区工作人员以此为契机兄妹三人说法,希望当事人能珍惜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因一时之利失去更为珍贵的家庭关系。
最后,三兄妹达成调解协议,二儿子继承拆迁安置款24.8万元,由二儿子支付其妹遗产分割款6.2万元,支付其兄遗产分割款2万元。
至此,一场牵动三子女心弦的遗产争夺战,经“法庭+社区”的调解后画上圆满句号。
▲案件承办法官廖智慧
案件承办法官廖智慧表示,遗嘱是被继承人对其身后事的安排,是其真实意愿的体现。法律尊重遗嘱自由,但也要求遗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血浓于水,亲情无价。家庭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爱、责任和关怀。遗嘱继承纠纷往往源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不畅和误解。被继承人在生前可能未能充分表达其意愿,或者当事人对遗嘱的理解存在偏差。遗嘱继承纠纷可能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令人惋惜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亲情破裂。希望每一起继承案件的继承人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关系,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之争而失去彼此;也能够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误解,并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既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共同维护家庭的温暖与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