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破除堂食外卖搞“双标”,核心是餐饮店的诚信经营,但平台健康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支撑。如果市场是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发展,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那么只会获得短暂红火。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据新华社报道,部分餐饮商家对堂食和外卖采取不同标准的做法,引发消费者不满。
堂食用当天鲜肉,外卖用冷冻肉;堂食用新米,外卖用陈米;堂食现场烹炒,外卖采用预制菜。人们常常认为“影子外卖”餐饮暗藏健康风险,殊不知,即使是实体餐饮店的外卖,也可能实行“双标”。究其原因,线上“减料”不易发现,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外卖大战”加剧商家压力,让一些商家采用“双标”手段,通过降品质来降成本。
相较于没有资质的“影子外卖”餐饮,依托实体店的“双标”餐显得比较隐蔽,不容易被普通消费者察觉。人们在选择有实体餐饮店的外卖时,往往是基于对这家餐饮店的品质认可,是希望获得与堂食一样的餐品。除开外卖因配送、时长等因素对菜品的减损,消费者不能接受花了更多的钱,却买到品质更低的食品。这种“双标”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是对实体餐饮店信誉的透支,也是在钻外卖餐饮规则的空子。
这样的“双标”到底违不违法?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如果被“双标”的外卖食品存在有毒有害、过期变质等现象,无疑是侵害了消费者权益,需要被依法追究。但是,如果被“双标”的外卖食品只是与堂食品质上有差别,并不存在有害等问题,那么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就增大。治理堂食外卖搞“双标”,还需要在法律规范上有明确的约束。
破除堂食外卖搞“双标”,核心是餐饮店的诚信经营,但平台健康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支撑。今年以来,“外卖大战”烽烟四起,疯狂补贴、疯狂下单的背后,餐饮店承受了订单量大、利润低的严峻考验。有些餐饮店搞堂食外卖“双标”,想在食品安全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降成本,也是为了生存的被动选择。“外卖大战”的不良后果,平台的无序“内卷”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双重伤害,也被充分暴露出来。
有统计数据显示,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3%,外卖服务已成为超半数中国网民日常生活的刚需。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50亿元升至2024年的1.5万亿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如果这个市场是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发展,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那么只会获得短暂红火,不会长久。
消费者的信任越牢固,市场的基座才越坚实。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需商家、平台、监管等多方合力,挤掉“内卷”的泡沫,剔除低价无序竞争的毒瘤,给予诚实守法者正向激励,让平台经济回归诚信和理性,消费者才能更放心享用品质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