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祝华 通讯员蔡梦竹 李璐 吴芬芬
在钟祥城区西北,毗邻汉江的沿山头,曾因陶业而闻名,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沿山头兴起数十家陶坊,陶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武汉等地。本世纪以来,当地陶器产业逐渐衰退。
然而,在沿山头,最后的制陶人余大华,用34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陶艺焕发出新生机。
7月底,记者走进余大华的制陶坊,近距离地观摩了这一快失传的技艺。
余大华与陶艺结缘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此时制陶业已不如往昔辉煌,但仍有一批匠人坚守着这门老技艺。余大华的干爹便是其中之一,这门手艺从干爹传给干哥哥,再传到余大华手中。
1990年,余大华在村里搭起窑炉,踏上烧陶制陶之路。真正开始制陶时,余大华才发现这并非易事。淘洗、筛泥、练泥、拉坯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每隔半个月,余大华就要烧一窑,每窑300-600个。“每次烧制时,都要彻夜守候,时刻关注烧制情况。”余大华说,烧窑就像开盲盒,尽管非常细心,有时也会失败。在余大华家中的地上,摆满了烧制失败的土茶壶。尽管有时自己的心血会付诸东流,但余大华从未放弃,总是不断改进烧制工艺。
“客人每次提出的意见,都是改进产品的机会。”余大华说,每次顾客说茶壶有啥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地听,认真记下来,然后改进,现在他烧制的茶壶越来越精致。
在不断努力下,余大华家的陶制品品质不断提升,品种也越来越多。如今,他家制作的陶艺品从茶壶、陶盆到花瓶、花盆,应有尽有,每月能生产600个,因是纯手工制作,市场供不应求。冬天气温低,茶壶泥坯容易上冻,为保证质量,余大华家的陶艺品一年只做10个月。
除了制作陶艺用品,余大华还积极拓展业务,现在他还帮屈家岭地质博物馆修复文物,做展览作品。参加文物修复,让他对陶艺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自己的陶制品创新提供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