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法制日报社、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湖北政法机关紧跟时代步伐,以宜昌、荆州、武汉等地实践为基础,融入数字技术,解锁政法智能化“数字密码”,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筑牢法治保障,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法领域亦不例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多样。传统的政法工作模式存在信息不畅、协同低效、案件办理周期长且成本高、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制约政法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湖北政法机关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成果显著。
数据是政法智能化建设的基石。过去,部门间数据分散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流通阻滞、协同效能低下,成为制约治理升级的瓶颈。如今,湖北政法系统以数字化手段破壁,推动数据深度汇聚融合。宜昌依托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大脑,整合人口、风险标签及动态排查信息,建立“一户一档”家庭风险档案,成为精准治理的“导航仪”;荆州聚合149万条标准地址,关联223万人口、108万房屋及30万单位数据,构建多维关系图谱,为城市治理绘制清晰“路线图”。这种融合通过多类数据的有机联动,为政法工作的分析研判与科学决策注入全面精准的支撑力,深刻彰显了数据赋能现代治理的变革价值。
AI技术正深刻重塑政法工作格局,成为智能化建设的核心引擎。从宜昌依托算法风险感知模型,对家庭风险精准量化评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到武汉“AI裁量官”通过20余类预警指标实现执法行为实时监督,技术赋能让政法工作既具有“慧眼”洞察隐患的敏锐,又有“智慧大脑”高效决策的支撑。这种变革不仅大幅提升了风险识别与处置效率,更以数据驱动的客观公正,筑牢司法公信力根基,推动政法工作向更精准、更智能、更公正的方向跨越。
政法智能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实战应用。从宜昌“线上+线下”化解家庭矛盾,到荆州依托标准地址实现48项政务“一址通办”;从武汉通过行政执法云平台为企业减负,到湖北智慧戒毒平台达成业务报表“零误差”,这些实践均印证了智能化建设需立足实战的本质。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酷”,而在于解决政法工作的痛点难点,最终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这才是其应有之义。
尽管湖北政法智能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地区存在技术应用不够深入、技术更新迭代不及时等问题。一些基层政法单位虽然配备了智能化设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培训,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智能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政法机关需要及时跟进,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智能化水平。
数据融合与共享进程中,数据泄露、滥用等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政法数据关乎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数据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为此,需强化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交流活动等,提升政法人员技术应用与创新意识,让智能化设备物尽其用;同时,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构建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严格访问权限与加密传输制度,加强数据使用监管,确保数据在安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政法智能化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湖北政法机关需以数据融合为基石,AI赋能为驱动,实战应用为导向,构建生态体系。这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理念与机制的创新。湖北政法机关将持续推动工作从传统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