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只要还能讲,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当好义务宣讲员,传递党的好声音。”71岁的贾代银中气十足。宜昌市兴山县南阳镇阳泉村村民贾代银,是一名拥有35年党龄的农村党员,2015年从村干部岗位退休后,闲不下来的她十年如一日,用方言讲理论传政策。
“乡音+广播宣讲”,及时传递理论政策
兴山县山大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如何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坎上,一直是个难题。2017年2月,南阳镇利用村村响广播,开办《拾点南阳》广播节目,时年63岁退休在家的贾代银主动报名当上了义务播音员。贾代银说,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她退休后还想发挥余热,为大家做点事情。
《政策解读》《一周聚焦》……《拾点南阳》用方言讲政策,大家听得懂、记得住,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村民喜爱。从此,贾代银经常家里、广播站两头跑,遇到紧急播音一天要来回七八趟。录音过程中被噪音打断就从头再来,读错了字就重新录制,反反复复,用群众听得懂的话、用喇叭声及时向村民输送“党音”。
这样,她和很多村民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村民碰到她就咨询惠农政策,有的村民希望她能把广播的内容再说一遍,有的村民请她帮助调解评理。贾代银都不厌其烦,渐渐地她成为了村民们最喜欢的“金嗓子”。
“非遗+文艺宣讲”,让土腔土调深入人心
2015年,贾代银带领着一帮老队友成立了夕阳红宣讲队。
“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还能叫好呢?”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贾代银发挥非遗传承人特长,大胆探索用民间文艺演绎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用地花鼓戏、快板、渔鼓、三句半等乡音土调解读。
地花鼓戏词既要突出报告精髓又要押韵,还要考虑段与段之间内容衔接合理,要写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并不容易。为了找到理论政策与戏曲语言的最优组合,贾代银逐行逐字学习政策原文,手写唱词草稿,再反复调词、推敲、哼唱,只为了创作出通俗易懂的作品。
为了使宣讲更有针对性,贾代银针对不同群体分别编创不同内容的剧本,用文艺宣讲进行征兵、普法等宣传。她创作的护林防火民歌戏曲“万朝山下是我家,房前屋后种果花,绿色生态要保护,稀世动物莫吃它……”让护林、爱林意识深入人心。地花鼓《小心为上》、小品《那颗星》、舞蹈《繁荣昌盛看今朝》等作品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身边的动人故事、“接地气”的表演引发群众强烈共鸣。
“我们宣讲不用说教,而是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演绎我们党的政策,让村民们知道这些政策也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贾代银说。
“文化+传承引领”,群众生活有声有色
为了丰富地方文化,满足村民文化需求,贾代银带头成立了南阳民间文化协会,组建了南阳文艺演出队、体育太极健身操队、健身广场舞队等多支文艺队。
为了更好地运用地方文艺节目传唱理论,2023年底她以个人名义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室,免费教授兴山地花鼓创作技法和演唱技巧。在她的带动下,南阳镇健身操、健身舞团体已发展到200余人,兴山县各地文艺队伍也不断成立起来,30余支社会文艺团队活跃在社区广场、屋场院落,民间文化有声有色。
从创作剧本到编导编排,贾代银用土腔土调演绎,用老曲新唱传承非遗文化,将农民的幸福生活搬上舞台,累计创编剧本四五十个。“我会一直讲下去,坚持当好义务宣讲员,传递党的好声音。”贾代银说。10年来,贾代银积极宣讲党的好政策,曾获地花鼓(兴山地花鼓)省级优秀传承人、宜昌楷模、2024年第四季度“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