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所宣称脊髓炎14年患者仅2个多月便可治愈”“综合果油饮品被包装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套餐”……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不少医院、诊所、中医馆、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通过直播、短视频、网络推广等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与此同时,各类以“神医”“神药”等为噱头的虚假医疗广告让老年群体难以甄别,不断“踩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一份关于互联网适老研究的报告指出,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有40.37%的人曾因保健品被骗,29.36%的人曾因虚假的医疗信息被骗。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市监总局等部委密集推进整治工作,剑指虚假医疗广告、假科普真营销等社会顽疾。
据知情人士透露,AQ这个名字正是来自马云,他希望这个产品就像支付宝当初让“天下无贼”一样,用AI科技消灭假医疗广告,也能让每个人都能免受医疗健康资源匮乏之苦,而这也正逐渐成为蚂蚁集团的新使命。
保健品被包装成治癌“神药”
在社交平台上,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部分打着科普健康旗号的医馆账号在持续宣传“患者奇迹治愈”的案例,团队到社区免费诊疗、宣讲,视频中的参与者几乎全是老年人。
南都N视频 记者联系了其中一间中医诊所,诊所的“许师傅”在推销所谓医疗服务时介绍称,“一名肺腺癌患者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肿瘤数据指标均有下降”,“患有慢性脊髓炎14年的患者寻遍专家治疗无果。人无法走动,不能自主起身”,但经过该道医2个半月左右的治疗后“可以上班了”。这样的“医学奇迹”令人啼笑皆非。
许多老年人难以甄别和过滤互联网海量信息,很容易受到虚假医疗广告的迷惑,由此被坑骗养老钱,甚至轻信夸大宣传的广告而耽误疾病治疗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2024年8月,四川警方侦破一起跨省特大虚假广告案,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据四川省自贡市公安局贡井区分局披露,河南“优沃”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门店在销售“熊医堂熊胆粉”“沙棘晶粹粉”“逸身心红花红景天”等保健品时,宣称对治疗高血压、癌症、肺炎等多种疾病有惊人功效。
该公司虚构讲师身份和产品功效,通过“培训”门店店长和播放养生视频,让中老年人误认为其保健品是紧俏的“灵丹妙药”,采取会员和捆绑式销售、虚假降价等方式,诱骗中老年人以虚高价格购买产品。最终经法院判决,多名被告人因犯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此前,“独居珠海老人买保健品被骗500多万元”的消息持续引发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该名老人离世后,其家人整理遗物时竟发现家中堆满了固体饮料、压片糖果、果油饮品等保健品,老人生前与涉事生物科技公司、医疗美容门诊部等的转款记录总金额竟高达500多万元。
这些案件并非个例,而是虚假医疗广告侵害公众利益、特别是老人群体的冰山一角。在数字化智媒时代,特别是在直播带货、短视频盛行的当下,一部分老年群体也主动拥抱新技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
然而,如今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打着“免费”旗号的活动以及保健品推销等信息,点开短视频平台随处可见身穿白大褂的“网红医生”,直播间“摆拍剧本”“虚假人设”让人难以分辨。
近三成老人因虚假医疗信息被骗
复旦大学课题组此前发布的《中老年人用网情况及网络素养调研报告》中提到,互联网诈骗和网络谣言是影响中老年人网络信任度的重要因素,68%的受访对象表示曾在上网时收到过诈骗信息,有6.8%的受访中老年人曾因网络诈骗遭受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前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关于互联网适老研究的报告中的数据也显示,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医疗保健是重灾区,有40.37%的人曾因保健品被骗,29.36%的人曾因虚假的医疗信息被骗。
事实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已就医疗广告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南都N视频 记者查询获悉,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官网于3月18日发文指出,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严查“包治百病、永不复发”的“神医神药”等广告违法行为;指导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地依法查办“西汉养生口服液”系列违法广告案,罚没金额合计308万元。
此外,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民生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打击力度,共查处相关广告违法案件9572件,罚没1.25亿元。
针对老年人等群体持续受虚假医疗广告诱骗的情形,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市监总局等部委密集推进整治工作。
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其中,整治重点包括恶意虚假摆拍问题,打造悲惨人设,假冒新就业群体身份,虚构“苦情”戏,利用公众善意卖惨营销;违规引流营销问题,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就在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医疗领域广告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聚焦社会反映集中的无资质“黑医院”“黑医生”发布广告误导群众就医选择的问题,对医疗广告发布主体作出严格限定。
AI打假工具助力科学求医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治理和防范“假科普真营销”等“坑老”医疗广告乱象继续蔓延,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律师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析称,医疗广告从硬广发展到科普软广,违法广告的产业链逐步升级,使得违法医疗广告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其进一步指出,“一些机构通过科普方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在安排人员扮演患者进行互动、暗示疗效优势、对比其他机构等方式变相营销,患者在接受虚假信息指引的消费或治疗后,不但产生了经济损失、延误了疾病治疗,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信任感。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违法医疗广告治理仍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
广告乱象成因复杂、屡禁难绝,根治各类“伪科学”是一场持久战。在监管的“重拳”之外,也需要技术的“慧眼”,为老百姓提供低门槛、好上手的专业科普工具尤为关键。目前,该辟谣打假专区已经在AQ上线,用户首页点击入口或输入“打假”均可调用服务,通过「AI拍图打假」、「AI电话验真」等方式避雷骗局,如有进一步需求,还可以找一找疾病相关专业医生智能体进行咨询。
南都N视频 记者以“延年壮骨酒”进行拍照实测,上传图片后,AQ结合最新资料完成深度思考后,给出“需特别警惕”的判断,详细列举了缺乏合法资质、涉嫌宣传违法、成分风险极高等风险点,并突出标注“切勿饮用”的重要安全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老年人顺畅使用,AQ“打假辟谣”专区以”打电话“、”看直播“、”查辟谣“的便捷方式提供鉴真与科普服务。目前AQ已服务超1亿人,每天超100万人在AQ“求科普、问疾病、询用药”。
蚂蚁集团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表示,“从过去支付宝用移动支付让「天下无贼」,到芝麻信用致力于「消灭押金」,再到AI时代AQ承载了蚂蚁的新使命:用AI科技消灭假医疗广告,也让每个人看病更简单,生活更健康。”
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