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经过近10年的探索,构建了以“差序滴灌·要素共生·主体协同”为核心的“差序共生”心理育人体系,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单一干预到生态培育的转型升级。
差序滴灌:构建“个体—群体—整体”功能链。学校聚焦分层干预,建立全链条服务机制。个体层面实施“识别—响应—追踪”机制,依据“红、橙、黄、绿”四色心理画像开展靶向干预;群体层面推行“年级—专业—问题”定制服务,按年级、专业特点开设“适应训练营”、自然疗愈等定制项目;整体层面构建“时间—空间—文化”浸润体系,创设“适应月”“减压周”等主题活动、森林步道等生态场景,打造“园艺养心”“一杯心茶”等文化品牌。
要素共生:织密“课程—师资—平台”资源网。学校强化课程、师资和平台等多要素协同发展,开发“融合性、专向性、心师成长”三类共生课程,达成“课课融心育、人人会育心”目标;整合心理教师、学管教师、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四方力量,建立“研发—应用—迭代”培养机制;构建“心育+五育”融合平台,研发“心育智能中枢平台”,拓展乡村心灵驿站、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等实践载体。
主体协同:打造“校—家—医—企—社”共同体。学校推动多维主体内外联动,建立校内外信息闭环,整合咨询辅导、日常表现与学业记录,联通校外医疗、企业、社区资源,实现数据共享;重点实施“全员赋能”“互联网+校医家”等五大项目,推动多方协同共进;构建“心育+专业、家庭、医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家庭教育、医疗服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五维融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差序共生”体系实现了心理教育从“个体孤岛”到“生态雨林”的转变,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林大模式”。
(作者:袁红梅、刘高强、王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