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拍摄的江豚逐浪的画面。(湖北日报资料库)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畅、实习生武维娜、夏翀一)武汉就是家,不走了!8月13日的武汉市生态主题报告会透露,通过仪器和目测长期跟踪证明,江豚已经在长江武汉段金口、天兴洲、双柳三个水域形成固定种群,告别了到处流浪的历史。从“极危”到“安家”,长江江豚迁徙轨迹的变化,标志着武汉市政府自2020年启动“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行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2006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武汉市军山大桥至阳逻大桥之间的岸带和洲滩、港口码头等展开调查,监测并记录长江江豚出现的时间和水域。这三次大规模科考,均未观察到江豚。但经过几年来的持续努力,情况已明显改观。
“快瞧,一次出现了4头江豚!”今年8月14日,在新洲区长江江段,4头长江江豚共同逐浪嬉戏的壮观场面跃进无人机镜头。自2021年首次邂逅江豚,志愿者徐建利已记录了100余段江豚活动的珍贵影像。“江豚每天七八点都会出现在‘江豚湾’,然后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游往阳逻大桥,下午六七点就会游回来。”在此观测4年,徐建利对江豚的习性了如指掌。最近半个月,志愿者观测到20多次江豚跃出水面。
不远处,新洲长江大桥已经合龙,即将通车。为了避开江豚栖息地,大桥主桥桥墩设置在两岸,不在江水中打一根桩,南北引桥和立交接线工程也专程绕道。
最近几年,多位游客惊喜地捕捉到“江豚与黄鹤楼同框”的绝美画面。近年来,武汉“渔政天眼”利用摄像监控和水下声呐数据赋能,快速分析、评估江豚种群数量、栖息环境,掌握江豚活动轨迹,帮助管理部门对江豚活动水域进行智慧化管理。其记录江豚在长江武汉段的出现频次已超过180头次,确认的武汉长江段江豚家族固定栖息场所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金口、天兴洲、双柳,均有湾深水缓、鱼类密集的特色。
武汉市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武汉段连续5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连续3年劣V类湖泊清零。2024年,武汉市港口新规划为江豚让路,减少岸线38公里。在长江双柳段,新洲区围绕“江豚湾生态文化IP”打造江豚主题文化公园,探索引进江豚繁育保护中心,让市民近距离提升保护意识。
下一篇:假院士假招商背后都是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