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当前我国就业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挑战: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而“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的供需错配现象并存。在国际环境动荡与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就业形势更显严峻。“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促进就业量质齐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经济稳定的“压舱石”,更是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
一、新赛道崛起:新兴领域让就业空间“无中生有”

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群规划员、跨境电商运营师……这些五年前还闻所未闻的职业,如今已成招聘市场的“香饽饽”。新技术革命催生的“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就业扩容的“活水源泉”;数字引擎发力:一季度人工智能工程师岗位需求激增超30%,平台经济带动直播带货、智慧物流等链条式就业,一部手机就是“移动商铺”;银发经济破圈:面对超3亿老年人口,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师等职业需求井喷,“夕阳红”催生“朝阳岗”。
二、动能大转换:结构升级让传统“饭碗”华丽转身
制造业“智”造新,机工业机器人运维员月薪达传统技工两倍,浙江“数字孪生操作员”、广东“充电桩设计师”等岗位走俏,印证“机器换人”实为“人机协同”。服务业主攻“质”造,吸纳就业补贴“直补快办”,为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卸下包袱。
三、破结构性矛盾:个人与国家共筑“适配桥梁”
国家技能培训“精准拆弹”,教育部推出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1000个“微专业”+1000门职业培训课,靶向填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能缺口;深化产教融合,让课堂直通生产线,避免“毕业即失业”。
个人就业观念“华丽转身”摒弃“唯学历论”“唯标签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心态;到制造业深耕成为“大国工匠”,下基层变身“乡村振兴操盘手”——正如云南青年邓子云在帮扶下从“低保户”逆袭为机械工程师,印证“择业新观念=就业新天地”。
就业的海洋,从无风平浪静;但攥紧“三新经济”金钥匙,以政策“确定性”对冲变局“不确定性”,每个奋斗者都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巨轮上,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王晓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