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安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塑造学生思想品格与道德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抓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结晶,其独特的价值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这些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里坚持文化本位,增强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修身治国等哲学智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养分。将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在思想启蒙中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在行为实践中实现文化传承,继而培养出自信自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实施顶层设计,兼顾政治引领与现实导向。顶层设计的核心在于统筹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体系。教师应注重精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注重其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的有机结合,以规范化的方式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比如,以《礼记》《大学》等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提炼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及其社会背景,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兼顾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资源是指具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主要特点是教育意图清晰可见。隐性资源则表现为蕴藏在文化现象或生活方式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一般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融入教学活动。课程主题聚焦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通过分析经典文献,明确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构建更为完整的课程教学框架。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解读经典文本为基础,选取《论语》《大学》《中庸》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典文本,分析语言风格和时代背景,阐释思想理念和时代价值。在校园内,还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符号与教育内容,布置传统文化项目体验区,鼓励学生参与式地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拓宽融入路径,兼顾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主渠道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高校教育中传递思想价值的重要途径,可借助明确的课程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教育工作的主体框架。其他渠道则是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体现。主渠道以专业性为核心,其他渠道则注重实践,以帮助教师构建多元教育路径,全方位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为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立体的支持体系。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主题文化月活动,以书法展览、传统乐器演奏、古诗文朗诵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筹备,从活动方案设计到现场布置,全面参与文化月的实践过程。此外,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文化学习平台,将主渠道与其他渠道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