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角逐赛”
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推出“0租金”产业园。
最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宣布推出共15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试点实施“0租金”方案。广州推出相关政策之前的两周,杭州发布《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提出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不超过5年的“0租金”创业场地。
今年以来,多地上线“0租金”产业园,其中不乏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今年3月,深圳推出首个“0租金”产业园,打响了这场“角逐赛”的“第一枪”。这些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普遍提供5万至20万平方米不等的免租空间,免租期在1到5年之间。
为什么越来越多城市推出“0租金”产业园?这是否会影响当下的产业园租赁市场?
广州知识城城市风光 图/图虫创意
面向科创企业
据了解,最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宣布一次性拿出的15万平方米“0租金”产业空间,主要面向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科创企业。其最长免租期可达3年,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签约3年(含)以上可享受前两年免租,签约6年(含)以上可享受前3年免租。
广州本批次产业空间物业,隶属高新区集团、知识城集团、科学城集团、开发区控股、开发区投资、开发区基金等多家区属国企。
杭州与广州的情况类似,杭州近期发布的《意见》,明确要为遴选入园的“好苗子”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不超过5年的“0租金”创业场地,并鼓励国资管理部门,对提供并运营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的国有主体,实行差异化管理。
事实上,率先打响此次产业园“0租金”竞争“第一枪”的是深圳,今年3月深圳市国资委提出,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为入园小微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业空间,符合相应政策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而从深圳开始,各大城市“0租金”所面向的出租对象,多为科创企业,特别是高成长型中小微科创企业。
此外,部分城市“0租金”的适用企业,还面向特定行业。以苏州为例,日前苏州高铁新城发布的“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对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数字金融、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青年创业团队”,给予200平方米以内的面积或总数不超过10个工位的2年“0租金”支持。
而北京海淀的免租政策,则精准锁定“AI企业”。今年3月,北京海淀发布重磅AI支持政策,将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范围内支持成立一批AI北纬社区,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3年免租的优质产业空间。
“招商之战”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0租金”产业园的推出,与最近几年各个城市对于优质产业的渴求与“争夺”,息息相关。
“高科技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现在是大家争抢的‘香饽饽’。我们之前重点跟进的一个项目,想要招引进来,但发现该项目负责人举棋不定,经多方了解得知,分别有江苏、浙江的城市,也‘盯上’这一项目。”广东某城负责招商工作的公务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厦门集美国际合作中心执行主任张竹然,长期对接政府引导基金以及新兴产业的出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国内在统一大市场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压力增大,很多时候不能用过去一贯的政策补贴等手段。而且现在一方面政府财政吃紧,另一方面又有着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的重任,对产业结构还有要求,特别是一线城市对于高新技术类企业尤其渴求,想尽各种方式招引。
长期从事工商业不动产市场研究的高力国际(Colliers)深圳研究部负责人亢亚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产业载体的运营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受制于全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企业租赁步伐放缓;同时,多地近年来处于供应高峰期,供需失衡使得去化压力攀升。
高力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深圳市优质产业园市场新增供应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空置率较去年末小幅上升0.3个百分点至22.1%。
“此前走访过上海部分产业园,包括松江、嘉定等区域,发现不少产业园项目出现了一部分空置情况。”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对于这些拥有产业园的国企而言,感觉压力较大,一直在思考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因为产业园空置面积一旦较大,他们会面临严格的考核压力。”
催生新模式
那么,越来越多城市推出“0租金”产业园之后,会影响产业园租赁的整体市场吗?
在张竹然看来,“0租金”产业园可以理解为一个针对科创型企业的“引流产品”,就算商业地产再过剩,也不可能将“0租金”范围继续扩展,地方政府对于能享受“0租金”企业的门槛,不会降低,对其资质、业态、人才、专利以及可能的产值、税收等指标的考核,也会比较严格。
亢亚娟则认为,免租政策短期可能分流部分优质企业,加大周边市场化出租项目的去化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预期,增加市场化项目招租、续租难度。但免租空间在市场总存里中占比很低,且对进驻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免租面积等有明确门槛要求,影响范围有限。
事实上,“0租金”产业园的出现,还伴随着部分产业园服务模式的调整。
以广州为例,此次推出“0租金”的部分园区,还推出了“房东+股东+综合服务商”的产业园服务模式,即改变原来的“包租公”模式,探索租金入股、经营分成、资产作价入股等新租售模式。
换言之,产业园与企业的关系,从“房东与租客”,逐步转变到“合伙人”的关系。
在亢亚娟看来,这一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产业园运营方的角色逐渐从空间租赁方,向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转变,以改变收入来源单一,易陷入价格战的局面。她说,与“0租金”同步的风投资本、开放场景、共享平台等深度赋能新兴产业,可以助力企业发展加速,运营方也获取租金溢价、资产增值,并分享企业发展红利,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她认为,长期来看,该模式将促进更多的运营方积极提升专业运营能力,打造能够促进园区企业发展的硬实力,避免陷入低效“内卷”,更好地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
作者:赵越
编辑:孙晓波
运营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