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全国多地健身房、游泳馆、主题乐园等场所,对60岁至65岁以上的老年人设置了种种限制。有的要求签署“免责协议”,有的规定“必须有监护人陪同”,还有的直接表示“谢绝入内”。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反映出当前在开发“银发经济”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与服务不足,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银发经济”正在快速扩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3.1亿。很多老年人不再只满足于基本消费,他们希望拥有更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然而,健身房挂出的“65岁以上禁止入内”、游泳馆冰冷的免责协议、游乐园“需家属陪同”的提示,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年龄门槛,限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这些看似为了安全考虑的措施,实际上是把老年人简单归类为“高风险群体”,使得潜在的消费活力被压抑。

商家设置年龄限制就“万无一失”了吗?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发生意外的风险相对较高,商家通过“免责协议”或直接拒客,降低自身风险似乎情有可原。但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一刀切”的服务方式,暴露了企业在经营和认知上的惰性,这种惰性才是最大的风险。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老年人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仍然有商家固执地将老年消费者视为“高风险”人群,忽视他们参与健身、娱乐消费的愿望,显然是逆时代发展方向而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企业对“银发经济”的认知与现实差距。首先,是对新时代老年人认识的偏差。很多人还停留在旧观念中,认为老年人整体“风险高、活力低”,却忽略了现在越来越多老年人健康意识增强,积极投身运动与休闲活动。这种观念与社会所提倡的“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明显不符。其次,市场供给与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不少企业仍然将“银发经济”简单理解为养老刚需产品,对老年人在文化、体育、旅游、学习等方面的强烈需求反应迟缓。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未能真正发掘这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第三,是服务能力与老年人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以年龄为由限制消费,其实是一种回避责任的做法。这也反映出企业在适老化改造、风险管理和专业服务能力上的不足。
构建对老年人友好、包容、安全、便利的消费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企业应当积极创新、勇于担当,认真研究老年消费分层和升级的趋势,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老年人的运动器械、设施和服务,培养专业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把“限制”转变为“服务”,完善场所内的无障碍设施、防滑措施和紧急呼叫系统,配备具有急救资质的人员,与医疗机构建立应急机制,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和风险提示。政府应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加快制定老年人消费服务相关国家标准,明确经营者的责任范围,减轻商家“怕担责”的顾虑。同时,推动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支持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在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方面的使用。
“老有所乐”不应只是晚年生活的点缀,而应是幸福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要打破“老了就不中用”的旧思维,不让年龄成为限制“银发经济”的枷锁,更不让“老有所乐”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