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惠及超2000万育儿家庭……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补贴尚未到账,市场上却不断传出母婴产品悄悄涨价的声音。不少家长担忧,育儿补贴的钱会不会最终落在了商家的口袋里。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反映奶粉和纸尿裤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但实地走访的3家母婴门店表示店内奶粉在近2个月内并无波动。某国产知名品牌在网购平台的客服也表示,官方从未主动调价,价格波动是因为平台促销活动结束,“优惠力度变化导致的”。
需要看到,原料、物流、渠道和促销活动等,都会带来母婴产品价格的阶段性波动。但问题在于,当涨价恰好出现在补贴即将落地的关键节点时,即便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也很难消除公众的疑虑。
不过,家长们的担忧的确值得重视。对于奶粉、纸尿裤这样的刚需产品,家庭一般不会更换品牌,价格一旦上涨,父母往往也只是硬着头皮买单。看似几十元的涨幅,叠加到长期、高频消费中,就可能抵消掉补贴的大部分。
当然,更令人警惕的是那些隐蔽的涨价方式。红包返利缩水、促销折扣取消、旧包装停售并换上更高定价的新包装,这些手段看似属于商家正常的市场调整,但这些调整后要多付钱,对家庭来说,支出确是实实在在增加。
毕竟,消费者很难辨别所谓“优化”“升级”背后的真实成本。最终,家长钱花得更多,获得的商品和体验却未见提升。这种悄悄转移的负担,比直接的标价上涨更具迷惑性,也更容易稀释政策红利。
母婴产品关乎千家万户,理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尤其是在补贴发放的敏感期,更需要通过常态化监测来掌握市场动态。为此,监管部门不妨借助大数据比对同类商品价格走势,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对于虚构原价、串通涨价、借政策“搭便车”的行为,依法查处,并曝光典型案例,以儆效尤。
企业也要意识到,育儿补贴的发放的确是一次扩大市场的机会,家庭购买力增强,意味着有更多人可能选择品质更优的产品,这也是企业提升质量、优化服务、赢得口碑的窗口期。
但如果只是把补贴视为涨价的信号,借机套取红利,短期内或许能够得利,长远看只会透支市场信任,甚至招致更严格的监管。反之,那些主动稳价、以实际优惠回馈消费者的品牌,反而能够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收获持久的发展动力。
育儿补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账面上的几千元,而在于让年轻父母切切实实感受到压力的减轻。如果补贴落地之后,家庭发现生活开支并未下降,甚至还要担心“被收割”,那么政策的社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守住这份善意,需要监管的力度,也需要企业的良知,更需要社会各方形成监督合力。只有当每一份补贴都切实减轻家庭负担,而不是成为商家变相涨价的理由,政策的温度才能延续。
文 | 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