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高伊洛 通讯员 廖蒙蒙
一家之中,4位听障人士。
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她用48年撑起无声之家。
这一切,有个重要的“桥梁”——家庭手语。
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村,70岁的陈红兰是全家主心骨,更是村里的好人标杆。
家庭手语,家人才懂的语言
9月7日,临近午饭时间。
陈红兰指指墙角的红色袋子,再做出拔的动作,方正财立刻意会:“去田里摘苋菜。”
“苋菜炒出来是红色,这么一比画,他就明白。”陈红兰笑着说。
在方家,这套自创手语,是全家人的独属交流工具。
1977年,陈红兰经人介绍,从巴东来到枝江,与方正财相识。
这是一个特殊的残疾家庭,一家5口人除了公公外,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均是遗传性聋哑人。
面对这个家庭,陈红兰依然很快选择了结婚。
“巴东是山区,对平原总有向往。当时两家经济都很困难,但老方人善朴实,我信他不会亏待我。”陈红兰说。
可真正进入方家,陈红兰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多。首先,交流就是最大障碍。
丈夫常因沟通不畅生闷气。有时方正财三兄弟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甚至产生肢体冲突,陈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每天看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的手势,自己摸索。”渐渐地,陈红兰领会了他们的意思,并带着一家人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手语。
比如,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食指弯曲轻点太阳穴是“该休息了”。
还有,用手指鼻子,做出穿过的动作,则表示耕牛。“因为牛一般都穿了鼻子。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家人才懂的语言。”
笑脸相迎,家庭和谐的秘诀
除了手语,陈红兰还有另一个家庭和谐的秘诀——保持微笑。
“他们听不见,所以内心更敏感。交流时,你的表情十分重要。”陈红兰说。
这些年,和家人相处,陈红兰时刻提醒自己笑脸相迎。
尤其是当家里遇到各种矛盾、困难时,微笑更是陈红兰的必杀技。
2023年,陈红兰年逾九旬的公公重病住院。面对听障丈夫和小叔子无法沟通的困境,陈红兰笑着对他们比划:“我来。”
住院期间,做饭、洗衣、擦身,全由陈红兰负责。
“周围人都以为我是女儿。一问,才知道是儿媳。”陈红兰说。
20多天后,老人安详离世。乡亲们说,陈红兰的孝道,连亲闺女也比不上。
几年前,方正财的小弟方正红在工地摔伤,膝盖红肿淤血,他却硬撑着比划“没事”。
陈红兰一眼看穿他的逞强,立刻喊来工友送医。他在医院缝了十几针,住院十多天。
还有一次,二弟方正同因感冒拖成支气管炎,村卫生室治了一周不见好,比划着要回家“听天由命”。陈红兰坚持将他转到枝江市人民医院,最终确诊肺部感染,治疗一个月痊愈。
“人生病时,脾气急躁。但只要你笑着哄他们,他们一般都能听话。万一还犟,我脸一板,他们也懂得收敛。”陈红兰说。
在陈红兰言传身教下,她的3个女儿都十分孝顺。二女儿结婚后住得近,几乎每天回家看望。大女儿也在家里装了摄像头,随时关注家里状况。
家人齐心,日子才有奔头
“靠人不如靠己。”这是陈红兰常对家人嘱咐的一个观念。
2018年,陈红兰参加村里组织的农技培训。随后,安福寺镇又专门安排农技专家上门,教她柑橘和水稻种植技术。
这几年,陈红兰种植的柑橘和水稻品质及产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7万元。
“今年的500多棵橘子树长势还不错,估计能有个好收成。”陈红兰说。
对于两个小叔子,她同样尽全力扶持。
幼弟方正红动手能力强,陈红兰托人给他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现在,方正红已是村里的瓦工好手。
二弟方正同则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每月也有稳定收入。
前几年,家里盖起3层新房。“每年年底,我们还能存一点钱,很满足。”陈红兰笑道。
陈红兰的行为感染了村里众多乡亲。
邻居秦秀芹家中需赡养八旬老人、照料身患残疾的哥哥,还要供孩子求学。生活重压让夫妻矛盾渐增,家庭氛围沉闷。
陈红兰常开导她“家人齐心日子才有奔头”。受其影响,秦秀芹转变心态,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红兰姐就是我的榜样。”秦秀芹说。
不久前,陈红兰的腰椎病犯了,腿脚不太方便。田里农活和家务劳动几乎都由方正财三兄弟承担。
“我也开始享福了。”陈红兰用专属手语告诉方正财。方正财笑容洋溢,竖起大拇指表示:“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