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红霞、通讯员孟梦、高媛、实习生袁旻)管网跑冒滴漏,一直是供水领域的“堵点”与“痛点”。发布会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谈华初亮出治理的“成绩单”:“十四五”以来,全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已由10.24%稳步降至9%以内,其中武汉、荆门、利川3 个试点城市通过探索实践,形成“分区计量+智能探漏+管网更新”的治理组合拳,多项经验获得国家层面的推广。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169家现代化城市自来水厂,持续为2897万余人提供稳定供水服务;供水管网总长达到6.9万公里,较“十三五” 时期增长23%,供水普及率达99.92%。
在全省供水事业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位于中西部山区县的利川,供水基础设施一直相对薄弱。2022年,利川迎来了关键转机——抢抓全国漏损治理试点城市建设的机遇,并以老旧小区改造为重要突破口,大规模更换辖区内原来老旧、破损的供水管网,并在管网上加装流量计、压力传感计等设备,同时搭建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形成管网电子地图。通过这些物联网设备的数据实时回传,管网运行中的漏损点位等情况一目了然,为精准治理提供支撑。
除了管网漏损治理,二次供水设施老化、老旧管网改造滞后等问题,也是群众长期关注的民生难题。
针对这些痛点,“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5000余处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与移交工作,推动1.14万公里老旧管网完成更新升级;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武汉、荆门、宜昌等地推进二次供水智能化建设,通过智能监控、远程调控提升二次供水管理效率;黄石、神农架等地推广智能水表,让居民能实时了解用水情况,实现精准计量;襄阳则构建起“双水源+智慧大脑”的应急供水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极端情况下的供水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