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老师,我女儿最近总说‘在学校像透明人’,课间没人和她说话,连体育课分组都没人选她。她躲在被子里哭,说‘活着没意思’……”电话里,陈女士的声音颤抖。她的女儿小雨刚升入高一,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一落千丈。
大黄蜂老师
大黄蜂老师翻开案例记录:小雨因一次小组作业中提出不同意见,被同学贴上“爱出风头”的标签,此后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社交排斥”在青春期尤为常见——孩子对同伴评价极度敏感,一次小矛盾可能演变成长期孤立。
第一步: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别急着让孩子‘大度’或‘反思自己’,这会让她觉得痛苦不被看见。”大黄蜂老师强调。家长应先共情:“被大家忽略一定很难受,换作是我也会委屈。”当小雨感受到被理解,才愿意说出细节:原来她曾在课间主动分享零食,却被同学以“减肥”为由拒绝,从此不敢再主动交流。
第二步:用“事实拆解法”打破认知牢笼
大黄蜂老师教家长引导孩子记录具体事件:“今天谁没和你说话?是所有人,还是某几个同学?”“他们不选你分组,有没有可能只是刚好人数不够?”通过拆解,小雨发现:所谓“全班排挤”,其实是三个女生的小团体行为,其他同学只是不知如何介入。这种“去灾难化”训练,帮她从“我被所有人讨厌”的极端情绪中抽离。
大黄蜂教育
第三步:培养“健康社交力”,而非讨好所有人
“关键要让孩子明白:社交不是考试,不需要满分。”大黄蜂老师建议小雨从“低压力场景”开始练习:比如主动借笔记给同桌,或参与班级值日。同时,家长可悄悄联系班主任,组织一次小组活动,让小雨在合作中展示擅长领域(如她画画很好,负责设计黑板报)。一个月后,小雨惊喜地发现:有同学开始主动问她数学题,课间也有人约她去小卖部。
经过两个月调整,小雨重新有了固定玩伴,还在班委选举中主动报名宣传委员。她告诉妈妈:“原来不用讨好所有人,找到同频的人就够了。”
大黄蜂教育
大黄蜂老师建议,当孩子遭遇排挤时,家长需避免“非黑即白”的评判。通过接纳情绪、拆解事实、培养健康社交力三步走,既能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能帮助他们建立更成熟的人际关系模式。毕竟,学会在群体中保持自我,同时与他人建立真诚连接,是青春期重要的成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