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湖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郑正春做客湖北日报演播厅,分享医院与“癌”智斗、守护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罗俊华 王芳 实习生 屈思源
“父亲年纪大了,手术前家人都很担心,多亏医院高超的医疗技术,这次手术非常顺利,帮助父亲摆脱了病魔,也让我们全家重拾希望!”今年7月,98岁高龄的抗日老兵周爷爷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成功接受肿瘤微波消融术,他的儿子写下一封千余字的感谢信。
作为全省肿瘤防治体系的重要力量,湖北省肿瘤医院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为癌症患者筑起生命防线。9月1日,湖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郑正春做客湖北日报演播厅,分享医院与“癌”智斗、守护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肿瘤治疗“量身定制”
思:面对肿瘤诊疗向微创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打破单一科室局限,让患者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行:96岁的陈爹爹两年前因结肠癌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今年2月复查时意外发现肝右叶有肿块。5月入院后,手术团队为他定制周密的方案,实施了肝转移瘤切除术,整个肿瘤切除过程仅用18分钟,陈爹爹术后恢复良好,很快便顺利出院。
这一案例的成功,是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提升诊疗能力的生动体现。“患者的期待和信任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郑正春介绍。早在2006年,医院就率先在省内开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由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经过多年发展,医院已组建17个单病种MDT团队,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诊疗经验还被编入全国指南推广,让优质诊疗模式能惠及更多患者。
在提升诊疗能力的同时,医院在学科内涵建设上也持续向“高质量”转型。目前医院拥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乳腺中心、胃肠外科分别获批省市级乳腺癌、结直肠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这既夯实了医院学科发展的硬实力,也让患者能在不同诊疗环节都享受到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郑正春说。
“五感疗愈”传递医学温度
思:肿瘤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的病痛,更要承受心理的压力,如何用医学的温度化解患者的焦虑,让诊疗过程更有“人情味”?
行:“我去过很多家医院接受治疗,湖北省肿瘤医院的温暖氛围,让我感觉这里仿佛不是一家医院。”患者王女士一边聆听着音乐,一边对医院的人文服务点赞。
王女士体验的音乐疗愈,是医院“五感疗愈”系列活动的一项,这样的暖心场景正在医院不断上演。“我们始终坚信,医疗不仅是技术的施展,更是情感的传递。”郑正春说,医院力求把人文关怀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门诊大厅内,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日均提供服务300余次,无论是协助挂号缴费,还是陪伴就诊,他们的身影都是患者眼中最安心的符号。“欣然心理工作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通过心理热线、团体讲座等公益服务,帮助数千名患者走出心理阴影。随着对患者需求的深度挖掘,医院在人文服务上持续探索升级,2018年在省内率先成立医务社工部,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经济援助、社会支持等服务,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考虑到不同患者的差异化需求,医院打造全流程关怀体系,用有温度的医疗守护大家的健康。针对老年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老年人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陪诊、代跑腿等适老化服务。为了帮助患者获得情感支撑,医院开设“人生图书馆”,方便患者分享故事、传递力量。这些举措既有效缓解患者的身心压力,更让“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专病科研”推动临床诊治
思:科研是推动癌症防治进步的关键,如何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临床,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行:“做完手术明显没有那么痛了,早早地下床活动和吃饭,很快就能回归生活和工作!”接受“减孔腹腔镜联合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张先生,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8月18日,这项技术入选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名单,成为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代表。“科研创新必须围绕临床需求,才能真正解决患者难题。” 郑正春介绍,正是看到了科研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近年来医院大力推进“专病科研”工程,为科研成果落地筑牢基础。
如今,医院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百万管级肿瘤生物样本库,打造了省内首个肿瘤Ⅰ期临床研究型病房,为科研提供了丰富案例。此外,医院的临床药物试验平台成果同样亮眼,近三年承接的肿瘤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稳居全省第一,助力大批抗癌新药上市,让更多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专病科研”工程的推动下,医院的科研实力正在稳步提升。目前,医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主编、参编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0余部,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千余篇。
“这些科研成果并非仅仅停留在文章上,而是着眼于临床实际难题,为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效果、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数据支撑。”郑正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