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曹雯 通讯员 吴慕枫 黎军
坊间一直有“黄冈教育看黄梅”的说法,当地老百姓因教育而自豪——该县连续24年获得黄冈市高考质量特别优秀奖,黄梅一中一本上线率突破80%。
然而,在8月底召开的全县教育大会上,黄梅县教育局局长王政却将话题聚焦在“立德树人”上:“比分数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眼中愈发明亮的光彩,决不能‘重智轻德’‘重分轻能’。”
破除“唯分数论”痼疾,教育大县黄梅正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契机,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追求“分数”到聚焦“育人”,探索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高考光环下的教育反思
黄梅自古崇文重教,基础教育在全省有影响。2025年高考成绩再创辉煌:一本上线人数首破两千人,过线率25%;本科过线4587人,过线率56.4%;“中国县域中学百强”黄梅一中一本过线率首超八成达83.25%,本科过线率99.3%。
黄梅一中入选“中国县域中学百强”。 受访方供图
耀眼数字背后,教育工作者们清醒地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等问题趋向低龄化、高发化。王政直言不讳:“有的学校把‘升学率’当作唯一目标,体育课、美术课为考试让路;有的校长只抓分数,忽视学生品德养成。”
这些问题并非黄梅独有,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黄梅首先感受到了这种失衡带来的压力。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仍然看重升学率、分数等“硬指标”。
破题从转变观念开始。2025年全县教育大会上,“五育并举”成为关键词。该县提出: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和非遗文化,建成15个以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黄梅戏融入音乐课、黄梅挑花教学融入劳动课程;保障体、美、劳和科学教育课时与条件,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三年建成20所美育特色学校、20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五育并举的系统工程
教育变革需要坚实保障,黄梅县打出“人、财、物”组合拳,突破口选在最基础的办学条件改善上:整合资金1000万元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统筹资金1000万元配齐配好中小学校功能室、运动场、微机室等。
“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优质初中、1所优质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这已经成为黄梅教育人的共识。
龙感湖中心小学沙湖校区的科学教室内,孩子们正在操作新配的实验器材。这所农村学校去年获批“省科普学校”,校长毛萍欣喜地说:“孩子们的眼睛更亮了,对世界的好奇心更强了。”
黄梅县第一小学,书法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练字。黄梅县委宣传部供图
师资配置同样关键。黄梅县计划三年内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70人以上,其中体艺、小学英语、心理健康等专业教师不少于330人。“让师资配置更加合理,让教师队伍更有质量,让教师待遇更有保障。”王政说。
在黄梅县实验中学苦竹校区,新来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周子文正在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以前孩子们有心事没人说,现在有了专业疏导。”校长柳义忠说。
面对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黄梅县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课程,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年组织1次心理健康监测。
“绿色分数”的教育追求
在黄梅县第三小学蔡山校区,“梅乡绣苑”挑花工作坊里,孩子们正专注地绣着花样。校长王敏介绍:“孩子们在挑花中学会了静心做事,这就是美育的力量。”
黄梅县第三小学蔡山校区,孩子们正专注地绣着花样。 黄梅县委宣传部供图
黄梅挑花起源于元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传承融入美育课程,是黄梅县“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黄梅县第一小学音乐教室,28岁的音乐教师刘莎妲轻舞水袖,孩子们有模有样地跟着学唱。学校党委书记崔金江说:“每周两节音乐课,其中一节是黄梅戏,教师刘莎妲是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专业演员。”
岳家拳传承人雷超带领孩子们操练拳法。黄梅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黄梅县第四小学岳飞校区,岳家拳传承人雷超带领孩子们操练拳法。操场上喝声震天,800年非遗在少年们的一招一式中焕发新生。“练拳后,孩子们更自信了。”家长陈御江说。
这种转变体现在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上。黄梅县提出“绿色分数”理念,不再单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摒弃‘唯分数论’,不是说不要分数,而是不要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的‘带血含泪’的分数。”王政说,教育是慢功夫,就像养花种树,需要扎根、施肥、等待,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充分、全面、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