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最后一次彩排,吸引了不少群众到场。当4000架无人机在长江夜空组成流动的“数智编钟”,当曾侯乙编钟的古老乐声与电子合成器的旋律在江风中交融,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正以震撼人心的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创新的当代路径。这场在武汉汉口江滩上演的文化盛宴,用“文化+科技”的交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长江文明的全新维度。
科技为匙,方能解锁文明密码。武汉音乐学院研发的 “数智编钟” 堪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译的典范,其融合的力反馈体感技术与高精度3D建模,不仅完美还原了青铜编钟的声学特性,更让千年礼乐文化突破了时空限制。当演员轻触虚拟编钟界面,悠扬乐声便流淌而出,这种 “虚实相生” 的演奏方式,既保留了曾侯乙编钟的文化精髓,又解决了传统乐器演奏门槛高、传播范围有限的难题。而无人机编队在夜空勾勒出的 “江豚逐浪” 光影图案,与江面舞台的编钟演奏形成天地呼应。长江文明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能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青春为桥,才能连通古今对话。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 “神武峡”》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传统艺术青春化表达的无限可能。创作者以经典民歌《龙船调》为主线,将神农架梆鼓的铿锵、武当太极的飘逸与街舞的动感、说唱的活力有机融合,让荆楚大地的文化地标在舞台上实现了创造性重组。这种创新绝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像青春版《洪湖赤卫队》那样,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前提下,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构表达语态。当土家歌舞的韵律与电子节拍相遇,传统文化便获得了直抵年轻心灵的传播力量。
生态为脉,方可构建文化矩阵。开幕式打造的“江岸— 江面—天际”三位一体展演空间,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场域。裸眼3D技术呈现的雪域牦牛、竹林熊猫等长江生灵,与两岸楼宇灯光秀形成沉浸式视觉奇观,将“生态长江”的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创新实践与云梦县博物馆的XR沉浸展一脉相承,都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 “活”起来的成功探索。更值得称道的是,所有科技应用都始终服务于文化表达的内核。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启示在于,真正的文化创新是让文明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从“数智编钟”的跨时空对话,到《龙船调》的青春化改编,再到裸眼 3D技术的生态表达,每一项创新都扎根于长江文化的深厚土壤。当夜空的烟花与编钟乐声共同织就出“天地为景、江水为韵”的壮美画卷,我们终能懂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包容品格。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既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更孕育着面向未来的创新力量,而这正是长江文化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虢碧莹(武汉经开区教育局)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