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梅欣 编辑/张广凯)
上市公司每个季度发布一次的季报,会干扰“长期主义”吗?
9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应当允许美国公司每6个月披露一次收益,而不是按季度披露收益,并称这将会是美国企业界的重大转变。
早在2018年他就公开表示,取消上市企业披露季报,只保留中报和年报,能够“节省资金,并让管理人员专注于正确运用公司”。这一变革将削减企业运营成本,并避免出现上市公司短视的情况。
据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将特朗普提议作为优先选项,“以进一步消除公司不必要的监管负担。”
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曾进行过这一提议,SEC在当年曾就此变化征求公众意见,但最终保留了现行制度。
季报披露是否取消,也引发了商界、业界等多方争论。美国业界知名人士,包括沃伦·巴菲特,以及摩根大通CEO都曾表示,短期主义正在损害美国经济,季度业绩指引会导致公司过度关注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战略、增长与可持续性。
但这一观点并非受到全部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支持取消季报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公司、大机构,但代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美国退休储蓄基金投资委员会等却表达了反对意见。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证券管理专家吉尔·菲施认为,投资者需要通过更长时间等待公司业绩的重大变化,可能会降低市场效率,“资本市场因其效率和透明度而成为黄金标准”。
CFA协会在2019年对全球会员的调查中显示,59%的人不同意减少报告频率,理由是潜在的信息泄露和市场不公平。
CFA协会全球宣传主管桑德拉·彼得斯表示,六个月对于信息泄露来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提供给某些投资者的信息可能不对称,可能出现破坏市场公平的泄密事件。
此外,特朗普竟然把中国也作为了取消季报的论据之一,但他显然没有真正搞懂中国体制。
政协委员曾提案取消季报
特朗普在发言中提到,“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在企业管理方面着眼于 50至100年的长远规划,而我们的企业却只盯着季度业绩???这样很不好!!!”
然而,这一说法隐瞒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在A股市场上,仍有大量中国企业按季度披露业绩。每年的4月,不少国内企业会将一季度报和年报同期披露,同时每年10月也是很多A股上市企业公布第三季度报告的时期。
如果特朗普认为中国的企业在“长期主义”上做得很好,那么季报制度显然没有成为障碍。
不过,国内学界也确实曾有过建议取消季报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就曾在“关于改革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案中,建议取消季报。
但他取消季报的理由是,现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没有要求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进行审计和审阅,因此季报和中报的可信度被打折扣。
同时,季报缺乏具体的财务报表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运用等内容的披露,公众难以从披露的季度报告中了解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通过阅读季度报告进行其决策,财务信息披露的可用性较低。
此外,国内上市企业季报披露内容单一,指标综合,会促使上市公司,将注意力放在季度短期利益上,从而忽略长期战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取消季度报告,对企业而言,可以从半年度甚至全年布局经营情况,并减轻上市公司的负担和降低披露成本。
但他强调,要对中期报告实施审阅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港交所的上市规则中,在港上市公司披露的中报也需要经过会计师审阅。
同时,由于现行制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为审计年度后4个月内,不少企业会在4月下旬甚至4月末才公布财报,经营和财务状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秦荣生建议要缩短年报披露期限,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并建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限缩短至3个月内。
也就是说,秦荣生之所以建议取消季报披露,是因为按照现行制度,季报的可信性就不强,依然会对投资者造成错误决策。同时,秦荣生仍然认同提高财报及时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
专家:取消季报短期内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证监会2021年3月修订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的披露进行了硬性要求,但《信批办法》中,并未对季度报告的披露进行强制要求。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季报披露不在《信批办法》中规定,但可由证券交易所在其业务规则中明确,保障对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力度不降低。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导益智认为,季度报告在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方面有积极作用,也确实可能助长短期主义行为。“但特朗普提议取消季度报告的主张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错误认知,中国早在2001年就开始实行季度报告制度,是对投资者保护的有益设计。”
益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报告频率,而在于财务造假成本过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以及退市制度设计不合理。退市公司在急需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反而缺乏高质量的财报披露,这种反差凸显了制度缺陷。”
他表示,改革方向应当是完善退市标准、强化退市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减少报告频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取消季报披露制度对中国上市企业而言,短期内不合理:“当前A股市场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信息获取能力弱,取消季报将显著加剧信息不对称,不利于投资者保护。”
他认为,目前上市公司审计、内控、自愿披露等配套机制尚不成熟,若直接取消季报,可能出现信息真空,甚至被“伪市值管理”利用:“披露成本并非不可承受,且近年来监管已多次简化季报内容、取消业绩预告强制要求,成本问题已部分缓解。”
他认为,尽管季报未经审计,但其信息含量已被实证研究证实对投资者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贸然取消季报披露,可能削弱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柏文喜强调,季报制度对改革方向在于“优化”而非“取消”:“应当继续精简非核心指标,突出收入、利润、现金流等关键数据。对市值、行业、风险等级不同的公司设置差异化披露要求。”
虽然长期来看可作为改革方向之一,但重点在于需配套制度先行,包括引入注册会计师对中报进行审阅,提升可信度,为未来过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