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红人罗永浩在西贝餐厅就餐后发微博吐槽“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此博文一出,再次将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众多网友对预制菜的口伐笔诛。这次的舆论焦点不单是一家餐厅饭菜味道的争议,更折射出当前整个预制菜产业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涉预制菜的餐饮行业又应如何破局、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呢?
预制菜的蓬勃发展是行业需求,是效率与品质的平衡。根据公开数据,我国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预计在2026年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预制菜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企业,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超80%,小吃快餐店等是主要应用场景。商家普遍选择预制菜,是餐饮行业降本增效与品质升级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餐饮企业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下降8%,午市高峰出餐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就味道而言,预制菜虽与厨师新鲜现炒的菜品有明显差距,但胜在风味稳定,合规生产的预制菜也是卫生安全的。
预制菜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何又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质疑呢?其实消费者反对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安全性与健康性。工业化生产为了追求保质期和口感,普遍添加了较多的盐分、油脂以及添加剂,长时间的加工储存也难免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此外部分不良厂家以此充好,使用劣质食材、卫生条件不达标,都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让部分消费者视预制菜为“科技与狠活”“僵尸肉”“低价料理包”的代名词。还有不少商家以“现做”为卖点,却暗中使用预制菜,这种欺瞒行为也是触碰到了消费者的底线。
预制菜要想赢得信任,破局之道在于透明化和标准化。消费者有权知道每道菜品的真实来源和加工方式,无论是预制菜厂商,还是餐饮企业、外卖平台,都应明确标识菜品的基本信息。不少商家因为担忧标注预制菜引发顾客反感,拒绝标注,这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力度、细化管理条例,督促各商家严格执行。同时要更严标准保障产品品质。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规则制定后,还需要多方发力,让每一条细则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从生产源头杜绝劣质预制菜流入市场。
只有市场更加透明、生产更加标准,预制菜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方能从争议的旋涡中突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雨欣(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