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中美贸易谈判从日内瓦到马德里持续取得进展的同时,来自其他方向的干扰与不确定性,又为这场博弈注入了更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国商务部于9月25日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9月25日起对墨西哥相关涉华限制措施启动贸易投资壁垒调查。
根据公告内容,列入调查范围的被调查措施为:墨西哥政府拟对中国等非自贸伙伴的产品提高进口关税税率的相关措施,具体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品、服装、塑料、钢铁、家电、铝、玩具、家具、鞋类、皮具、纸及纸板、摩托车、玻璃等产品类别。此外,墨西哥近年来采取的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也在本次调查范围内。
这份公告出台的背景,是墨西哥政府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一系列举措,特别是9月上旬,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宣布了一项关税改革提案,作为其所谓“Plan Mexico”工业政策的一部分,要对未与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的大量商品提高进口税率,而中国将受到最大影响。该提案涵盖约1400多个税目产品(占墨西哥所有税目的16.8%),涉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纺织、玩具等众多行业,关税税率将提高到10%、20%、25%、30%、35%、50%等不同档次。据墨西哥经济部公布的数据,这一系列加税措施影响进口规模约520亿美元,约占墨西哥总进口额的8.6%。此举堪称近年来墨西哥进口体系最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
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
虽然墨西哥政府声称此举旨在扶持本国制造业,保护32.5万个可能受冲击的就业岗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项措施明显具有歧视性和针对性,它针对的国家均为未与墨签署自贸协定的经济体,美加等墨西哥主要贸易伙伴被豁免。各方的观察人士均指出,这表明墨西哥此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华盛顿方面的意愿,被视作对美国的友好姿态。换句话说,这份政策意味着,墨西哥政府希望通过向美国示好,换取美方在贸易谈判和其他议题上对墨西哥的让步。
这不是唯一的一项举措。2025年以来墨西哥已多次出手,1月对部分纺织品征收临时关税,3月扩大商品关税和进口限制,4月将上述措施延长并扩及塑料和钢铁领域,8月将非自贸伙伴低价小包裹进口关税从19%提高至33.5%(主要冲击对象是中国电商商品)。9月又对中国鞋类产品征收最终反倾销税,并推出上述涉华高关税提案。
对于墨西哥的此类举措,中方的反应是理性、节制且系统性的。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多次就此发表声明,明确反对墨西哥受他人胁迫对华采取歧视性贸易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中方坚决反对在他人胁迫下、以各种名目对华设限,损害中方正当权益。相信有关国家将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中方直接点出了墨西哥所受“他人胁迫”,劝诫墨西哥应维护外交经济政策的独立性,而非屈从外来压力。
当墨西哥正式提出大幅加税方案后,中国商务部第一时间回应,措辞严厉而不失分寸。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目前美方滥用关税手段已招致普遍反对,各国应加强协调,“绝不能因为他人胁迫而牺牲第三方的利益”。这种措辞表明,墨西哥任何单边加税举动即便打着世贸组织规则的幌子,也将被视为对霸凌主义的绥靖与妥协。墨西哥屈从美国压力单边征税的行为,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对墨自身利益和国际声誉亦有损害。
中国政府在表态中还反复重申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原则立场。中方始终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反对任何歧视性、排他性的措施。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言:“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吹灭别人的灯,并不能让自己更光明。”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强调了以损害他国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终将得不偿失。中国强调各方应遵守世贸规则,通过平等互惠的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抵制单边霸凌行径。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即使面对他国的不友好举措,依然主张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升级来化解问题,同时表明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
从措辞表态上来看,中国官方回应全程保持了理性和克制的基调。在严厉谴责墨西哥受胁迫加税行为不当的同时,中方并未使用任何过火言辞,而是就事论事、据理力争。这种克制态度凸显了中国政府维护双边关系大局的诚意,也为双方通过沟通挽回局面留下余地。
令人遗憾的是,墨西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对中墨双边关系和地区经济稳定都带来了负面冲击。
中墨两国原本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094亿美元。中国大量从墨西哥进口原油、农产品等;墨西哥也从中国获得价廉质优的中间品,这对墨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在此基础上,双方经贸合作本应是互利共赢。然而墨西哥单方面大幅提高关税,直接侵犯了中方正当贸易权益,这无疑削弱了中国企业对墨西哥市场的信心。正如中国商务部警告的,那些歧视性关税将“严重影响墨营商环境的确定性,降低企业对墨投资的信心”。
这种歧视性关税,也为地区经济稳定埋下隐患。北美和拉美地区的经济繁荣离不开开放合作的贸易环境。墨西哥作为拉美第二大经济体,对区域供应链和贸易格局有重要影响。如今墨西哥大幅提高对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多国的关税,将扰乱正常的贸易流动,可能导致区域市场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墨西哥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后,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势必上升,这不仅削弱墨西哥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可能反向波及美加等国的产业链。
例如,汽车产业是北美高度一体化的领域,中国是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方之一。墨西哥若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课以重税,短期内墨自身相关产业可能受惠,但北美整车生产成本将提高,美国消费者也可能最终埋单。可见,这种单边保护主义措施会在区域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破坏供应链稳定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墨西哥墨西哥城,一家经销商处展示的MG名爵汽车公司EHS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紧凑型运动型多用途车(SUV)
从全球南方团结与多边合作角度看,墨西哥的行为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中国和墨西哥同为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本应相互支持,携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如今墨西哥的这种做法,客观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团结。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墨西哥来说,中方的政策工具箱里有非常充足的选项,启动贸易投资壁垒调查,只是一个开始,或者说,仅仅只是释放一个初期的警告信号。如果墨西哥无视信号,不及时改弦更张,中方可以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比如对中国企业对墨西哥的出口与投资发出提醒,引导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箱包、家电、家具、玩具等企业对墨西哥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以更多元分散的方式,处理对外投资需求,由此带来的压力以及造成的损失,必然只能由墨西哥自身来进行承担。
同样的,对于墨西哥占据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无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又或者是墨西哥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处于中方反制措施可以精准生效的范围之内。商务部公告2025年第52号《公布对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进口碧根果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公告》就是一个值得墨西哥方面高度关注的信号,公告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情形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这是中方将要“亮剑”的明确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方的相关措施,目的始终是促使墨西哥重新评估并调整其错误政策。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当自身利益受损时,中国也绝不会吞下损失而不作回应。“中方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这一郑重声明表明了中国反制的决心和底线。可以预见,如果墨西哥方面执迷不悟,中方的反制力度或将逐步加大。相反,如果墨方展现诚意,愿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关税争端,中方也会抱以开放态度。
悬崖勒马,犹未为晚。墨西哥如果在美国压力下损害中方利益,无论从国际贸易规则还是双边关系准则来看,都是缺乏正当性的。中国政府站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的立场,对此予以有效反制,乃是情理之中的反应。希望墨西哥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给出的信号,及时做出调整。
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战略耐心。它表明中国有能力管控分歧的升级,最大限度减少对中墨正常经贸合作和地区稳定的冲击。克制背后也包含着对墨西哥人民和长远友好关系的尊重:中国将矛头对准不公正行为本身,而尽量不伤及两国人民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