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9日的夜晚,粤剧艺术博物馆迎来了第十五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中的中秋诗会,主题为“月光所至西关成诗”。此次活动是“激情全运活力荔湾”系列之一,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以“日间品城韵,月夜诵诗章”的创新形式,展现了荔湾的深厚历史文化和中秋习俗。
诗会在童声合唱的广府童谣《月光光》中拉开帷幕,广州自古便是诗意的栖息地,唐代韩愈和宋代苏轼的作品在此都有所体现。整场活动围绕中秋主题,分为三个篇章:“月照西关·民俗生花”“诗月无界·东西唱和”“月光来访·月圆人间”,通过诗歌朗诵、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完美融合了广府的中秋风俗与诗歌艺术。
在诗会中,苏轼的经典诗作被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演绎。表演者们用各自的声音描绘了西关的月色和人们的情感,普通话版的《阳关曲·中秋月》与英语版的诗歌交相辉映,粤语版的《念奴娇·中秋》则让人倍感亲切。流行音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呼应了千年乡愁的主题。
不仅如此,诗会还展示了中西音乐的奇妙交响,现代舞《荔湾的月光》用肢体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的美丽画面,而琵琶与手风琴的合奏打破了传统界限,展现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在活动的最后,参与者们还深入沙面,进行城市观察与文学思考,分享了对广州文化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广州文学漫步”活动,诗人和作家们与城市展开了深度对话,彰显了文学与城市共生的关系。
此次中秋诗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对荔湾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扬,展现了广州作为一座活着的诗集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