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每天逛菜场、进超市,最盼的就是手里拎的菜、买的肉干净安全;一家人围坐餐桌,每一口饭、每一道菜都吃得安心。这份“吃得放心”的朴素期盼,正是湖北守护华中“菜篮子”的初心。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只有把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卡扎紧守牢,才能让端上餐桌的每一份食物,都带着实打实的“放心味”。
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就藏在田埂间、大棚里。湖北一直践行“好食材是种出来的”理念,这些年在全省推进标准农田建设,不少农田已用上生态调控、绿色防控技术——比如用杀虫灯代替部分化学农药,定期检测土壤质量,严格把关灌溉用水,从选种到收获的每一步都有明确规范。虽然新技术应用尚未全面普及,但“源头严控”的方向始终没变。正是这种对源头的较真,让湖北的蔬菜、粮食从收获起就有了清晰的安全记录,为整个食品安全链条打下了扎实基础。
食品从田头到车间,生产环节的安全可不能靠“眼观手摸”。湖北这些年积极推动食品企业升级,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不少企业用上了全自动化生产线,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就拿湖北的专精特新食品企业来说,原材料入厂要检测,生产过程有实时监控,成品出厂前还得抽检,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可查、责任可追。不管是做营养健康食品,还是日常吃的米面油,企业都得先闯过“技术关”“标准关”。从过去的“人盯人”到现在的“云监管”,从以前的“跑断腿查台账”到如今的“线上一键追溯”,技术创新不仅让监管更高效,也让老百姓能清楚看到食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吃得更踏实。
作为华中“菜篮子”的重要枢纽,食品从产地到市场,流通环节可不能“掉链子”。像孝感首衡城这样的大型集散平台,就把“准入、溯源、冷链”这三件事抓得很实:大宗食品进来,来源不明的坚决不收;运输时全程盯紧温度,不让新鲜食材变味;每批货物都挂着“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产地、流通流程。此外,监管部门还一直在针对流通风险,加强监管协作,为食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安全流转托底。
食品安全的“最后一米”,就在餐馆后厨、服务区餐厅里。湖北这几年一直在推“明厨亮灶”,不管是高速服务区的餐厅,还是社区里的小餐馆,大多已实现——后厨切配、烹饪的一举一动,透过玻璃或电子屏就能看见;食材采购要留凭证,存储加工有规范,“三清五净”的后厨环境成了底线。就像福银高速安陆服务区,连食材存放的温度记录、餐具消毒的频次都有台账,让出门的司乘人员吃口热饭也能放心。从商场餐厅、学校食堂到服务区,正是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让老百姓消费的时候,能看得明白、吃得安心。
从田埂到餐桌,从科技赋能到人心守护,湖北靠的是全链条的坚守、多部门的协同。华中“菜篮子”装的不只是食材,更是湖北守护民生的温度。这份守护,藏在每一颗新鲜的蔬菜里,每一份合格的食品中,更是期盼看到老百姓拿起碗筷时那踏实的笑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劲草(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王艳梅 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