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我们常常将历史上作出卓越贡献者,比喻为璀璨群星。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源于在人类追求终极真理的浩瀚星河中,总有星光在前方照耀,他们燃烧生命所创造的成就,既照亮了已知的世界,也为未知的黑暗领域投去了一束光,引领后来者循光前行。
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到“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以理论与方程写就的物理学语言太过晦涩深奥,如同深沉的宇宙回响。这些特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当物理学界评价杨振宁是足以比肩爱因斯坦、狄拉克的大师时,我们只能抽象地理解他所做的工作。
然而,顶尖科学世界的门槛,在具体的科学家身上淡去。在许多杨老先生的采访视频或演讲文字的评论区,可以看到网友共同的赞叹:关于教育、人生发展等公共议题,杨振宁的表达清晰而有力,能够把复杂的观点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讲明白:“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不必整天写研究项目申请书”,“你可能只略知一二,可是你不应该胆怯”。这种日常的表达方式,与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风格高度一致。
假如我们从牛顿构建力学体系算起,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至今还不足400年的时间。然而,这是翻天覆地、日月换新的几个世纪。当科学家们以有限之身,去探索宇宙的无限之美时,他们也观照着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从科学巨匠身上,我们能敏锐地察觉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总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正如杨振宁喜爱的诗中写道:“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理解生活世界与阐释科学真理的眼光总是相通的。探索未知的孤勇、坚持自我追求的意志、克服失败和痛苦的信念,在迷雾中与自我搏斗的时刻,会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奋斗中。
若我们渴望从中汲取继续奋进的精神力量,那星夜的光辉也必将洒向抬头仰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