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使用 App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App?”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过了1万条。不少网友认为,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App没有必要。今年以来,银行开始“断舍离”,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国有大行,同时也不乏头部城商行。
曾几何时,广大用户特别是老年群体,面对一家银行数个甚至十多个五颜六色的图标,常常无所适从。为了本不频繁的金融操作,却要反复下载、费力甄别、艰难切换。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服务便利还是数字迷宫?
过去那种“跑马圈地”式的App开发,将部门业务逻辑强加于用户,忽略了服务的便捷性与整合性,最终只能收获“虚胖”的流量和真实的抱怨。报道中也提到,很多银行App的特点是“高下载、低活跃”,多数银行App的使用并不高频,很长时间都不打开一次,逐渐演变为手机里的僵尸App。
银行主动为App做减法,集中精力增强用户体验感,远比盲目铺摊子更具智慧与远见。昔日“多一个入口就多一片天”的流量迷思,曾催生众多功能重叠、各自为战的孤岛式应用。如今,将分散力量聚拢于打磨一款旗舰产品,正是对“与其十个‘半吊子’,不如一个‘全能王’”用户体验逻辑的回归。
增强用户黏性,靠的不是App的数量,而是服务的质量。上线再多的App,如果服务不贴心、不实用,用户只会加速逃离。真正的黏性,来源于每一次操作的顺滑体验,每一次咨询的及时回应,每一次需求的精准满足。无论是老年用户期盼的字体更大、语音引导更清晰,还是年轻用户追求的界面简约、操作一步到位,其核心都是“好用”。银行只有放下“产品中心”思维,甘当“用户体验官”,从用户使用场景出发,做精做透金融核心功能,让服务无形嵌入生活所需,才能实现从“有用”到“好用”的关键一跃。
事实上,维护多个App,意味着持续的研发投入、服务器成本和推广费用。因此,对银行自身而言,告别冗余App,不仅能卸下用户“选择困难症”的枷锁,更能为银行节省海量维护更新成本。关停这些“投入产出比”不佳的App,相当于挤出了资源配置中的“水分”,将宝贵的资金和人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价值的核心业务创新与客户服务提升上。这有利于银行轻装上阵,聚焦主业,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最终反馈给用户的,将是更稳健、更高效、更贴心的金融服务。
银行App的“断舍离”,对广大服务行业也是一面镜子。在数字化浪潮中,是追求表面的“大而全”,还是深耕用户体验的“小而美”?答案不言自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都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成败最终要由用户来评判。只有始终站在用户视角,将他们的难点、痛点想细想透,用贴心服务替代烦琐流程,用真诚便捷取代华而不实,才能在这场关于体验的竞赛中赢得认可,赢得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