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李磊明,是个“急”性子的老人。这份“急”,是被精准“训练”出来的。
每次在手机上点开资讯类软件,最先跳出来的不是他想看的内容,而是霸占整个屏幕的广告。他只能用不太灵活的手指,颤巍巍地一次次点向那个总也点不准的“跳过”按钮。在频繁的操作下,购物链接、应用下载的弹窗越弹越多。
在视频平台上看戏曲表演,侧边栏突然弹出闪烁不断的红包图标,打断正在“咿咿呀呀”的演员,他又急忙跟随屏幕指示完成“接住红包雨”“红包提现”等一系列操作,结果却再也退不回原始页面。
作为李磊明的外孙女,路晓北每次听到外公在电话那头着急地念叨“找不到想看的页面”时,都会感到十分揪心,“这已经是给每个软件调节过‘长辈模式’的结果了”。本该提供便利的“长辈模式”,为何反而制造出更多麻烦?

“简化”后的陷阱
“字体调大了,声音调大了,但麻烦一点没少。”路晓北觉得,外公的智能手机看似经过了“长辈模式”的简化,实则却远未满足他的真正需求。
李磊明的手机里曾密密麻麻地“塞”了近40个应用程序,从猎奇的打怪游戏到五花八门的炒股软件,大多是他在浏览网页时,被那些“跳转”“关闭”的弹窗广告诱导下载的。“但外公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下过这么多软件。”路晓北在帮外公清理这些误触内容时,删到一半,“手都发酸”。
防不胜防的广告,不仅靠着按键的误触增加跳转概率,也会靠着迷惑性信息让老年人主动点击。央视网《锋面》记者实测发现,在某购物软件的“长辈模式”中,“刷视频赚钱”“领水果”等广告层出不穷,暗示用户免费福利唾手可得,从而诱导用户完成点击、下载等行为。
然而,比操作不便更具“杀伤力”的,是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
路晓北曾发现外公在某一段时间情绪低落、言论偏激。检查老人的手机后,她找到了症结所在:外公在某视频平台的关注列表里,260多个账号充斥着大量内容低质、观点极端的创作者。在浏览历史中,利用AI生成的无营养文案,看似科普、实则卖货的保健品宣传视频,甚至是老年软色情内容比比皆是。
路晓北还注意到,外公关注的许多博主惯用“说话说一半”的话术,“他们会说‘家人们给我点个关注看后续’,让外公误以为关注是观看视频的必要步骤。这样一来,关注列表就越拉越长。”她无奈地说,“老年人的社交圈本就有限,视力、听力下降,行动也不如从前灵便,手机是他们主要的娱乐和信息来源,结果还要被手机里的信息攻击。”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副教授董玉妹长期关注并深入调研老年设计领域。她对央视网《锋面》记者表示,许多产品的“长辈模式”在功能上存在严重阉割。一些出行类App,在“长辈模式”下只剩下了最简单的叫车功能,忽略了老年人可能需要同时查看路线、使用多种支付方式等复杂需求。

“老年模式”为何止步于“看得清”“听得见”?
自2021年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以来,App适老化改造逐步推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1—4月,适老化产品数量新增2.87万种,同比增长255.2%。截至4月底,适老化产品总量达21.6万种,涉及近1万家企业。
但董玉妹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互联网公司对老年交互设计的资源配置明显不足。“适老化产品或功能的设计开发,优先级常低于其他业务需求,且缺乏专门团队持续投入。”在此背景下,不少手机的适老化改造仅停留在表面。
另一方面,商业利益驱动也使“适老化”沦为应付政策的KPI。有些企业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适老化产品数量指标,往往采取最快速、最廉价的改造方案——提供一个“长辈模式”的入口。于是,“首页大字,二级页面原样”的应付式改造“应运而生”,而广告和诱导下载作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依然被保留。
《2024年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现状与创新趋势》报告指出,有接近30%的App在“长辈模式”上存在广告或营销性内容,不仅影响使用体验,也可能诱导老人消费,增加安全隐患。
路晓北告诉央视网《锋面》记者,当前一些“长辈模式”的功能设置,极易形成一种隐性的“数字霸凌”。“把老人圈在一个看似定制、实则收割的价值闭环里。”她对比“青少年模式”指出,“面向青少年开发的模式,会着重对内容进行筛查、对消费进行限制;而面向老年群体,设计者只有简单的字体放大、简化操作,任其被劣质信息围猎,暴露于网络风险中。”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侯文军对央视网《锋面》记者表示,深入解决“老年模式”中的信息识别与拦截,在技术层面仍有难点。“安全风控是适老化改造的长期课题。当前大数据、AI技术正逐步落地,但一个产品从前期调研、用户体验到最终成熟,仍需一个过程。”

从“适老”到“包容”
“当前‘适老模式不适老’的情况,也暴露出部分产品的设计逻辑存在一定的错位。”董玉妹指出,不少设计者将适老化视为大众版基础上的额外修补工作。“但这不是一份额外的、多余的工作,真正的适老化设计,应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开发,而非在标准版的基础上做减法。”
侯文军认为,一个合格的适老化产品应该具备四个核心要素:“首先是可视性基础层,要实现大字、高对比度,支持语音播报反馈关键信息;第二是认知层,交互逻辑要符合老年人的心智模型,任务流程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第三是安全层,要能彻底屏蔽广告弹窗、诱导下载链接,在支付转账等操作中引入生物识别或亲属协同验证;第四是包容性,要支持语音输入、手写等多种交互方式。”
侯文军进一步指出,智能交互和多模态交互是重要的解决方案。“老年人操作时经常找不到下一步路径,如果语音交互做得好,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未来,自适应界面技术发展后,老年人只需说一句需求,系统就能根据其特点提供相应的界面和服务。”
当前的适老化改造中,也不乏积极尝试。
董玉妹以部分智能语音助手为例,“‘说话即控制’,减少复杂界面的操作,更加适配老年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她还提到一款结合电话与故事记录功能的产品,外形保留复古拨号方式,能提醒联系家人、引导记录生活,“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陪伴”。
在她看来,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方向:适老化设计不应该只是功能的堆砌,也需要关注情感的陪伴。同时,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转变——从“适老化设计”转向“包容性设计”。“‘包容性设计’是希望主流产品不需要特别适应,就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她解释道,“比如很多40多岁的人已经开始出现老花的症状,他们需要大字模式,但切换到‘长辈模式’会产生羞耻感。如果一个标准产品本身就能照顾到人们感知觉的多样性,那么每个人都能受益。”
在技术解决方案之外,人与人的连接同样重要。
路晓北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去看外公时,都会花时间检查他的手机,清理不必要的应用程序,教他一些新的使用技巧。虽然这些知识外公可能很快又会忘记,但耐心陪伴本身,已经成为她协助外公融入数字时代的最有效方式。
在社区层面,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数字助力”志愿服务队,由年轻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老年大学也开设了智能手机使用课程,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我们应该保留原有的实体功能,为老年人设置一个更加缓步的从实体生活融入到数字化生活的方式。”董玉妹说,“在线下保留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实体服务,在‘15分钟生活圈’内为他们留一片熟悉的天地。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不应该强迫每个人都奔向最前沿的技术,而是应该为那些‘跑得慢’的人留一条回家的路,让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如今,李磊明常常打开卧室里那台家人为他准备的老式电视机。按下遥控器,熟悉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没有开屏广告,没有复杂界面,也没有付费提示。这台电视机功能虽不丰富,却带给他最踏实的安全感。
上一篇:中国军号发布日语海报
下一篇:考编上岸,却被逼成“擦边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