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近日公布的一项针对中美两国看法的全球民调“在西方引发震动”。这份民调对32国、3.2万人进行了关于“对中国和美国看法”的跨区域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去年,支持中国作为全球首选“领导力量”地位的受访者占比大幅提升11个百分点,调查涵盖的所有地区对该偏好均有所上升,其中也包括美国。《经济学人》直言“这或许是最令人惊讶的”。调查还发现,受访者越年轻,就越倾向于欢迎中国的领导力。民调的统计数字是严谨定量的,同时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治理能力、开放姿态和合作理念的判断。
其他机构的调查也与这一结果形成了相互印证。比如美国晨间咨询公司针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的全球净好感度为8.8,高于美国的-1.5。环球时报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针对46个国家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国外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评价为“好”,中立态度为三成多,而且年轻群体对中国有更大兴趣、更好印象、更高热情、更强认同。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共同勾勒出中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稳步上升的清晰轨迹。
在各类全球民调中,有两大趋势愈发突出。一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更高;二是年轻群体对华好感度普遍更高。这背后的支撑是中国向世界持续提供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大全球倡议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为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成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年轻人给中国打出了更高的印象分,预示着中国全球形象向好的趋势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体,他们对“酷中国”的发展模式、创新能力、文化魅力有着更为开放和积极的认知。拉布布、TikTok、《黑神话:悟空》等中国潮在海外受到热捧,越来越多外国朋友“说来就来”,这种双向奔赴,将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的今天,中国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世界注入了确定性。中国着眼长远的规划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某些西方国家短视化、碎片化的政治运作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治国理政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证明了一个国家能够立足自身文明传统与现实国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让众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全新的可能性。
同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伴随战争与扩张不同,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发展理念,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促成地区冲突各方对话,这些实际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确实是动荡变革中的稳定力量。在国际上,中国始终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与发达国家交往时,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时,中国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尤其受到广泛称赞与欢迎。这种交往方式让更多国家感受到尊严与平等,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将中国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国际上仍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全球“涨粉”的事实进行不实指责和恶意诋毁,这或许是《经济学人》感到“惊讶”的原因之一。但正如这些民调所显示的,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脚踏实地的发展进步、始终如一的和平外交、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正在并且必将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