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热搜上就充斥着关于“捆绑消费”的吐槽。曾经,这类购物节是消费者省心薅羊毛、商家薄利多销的双赢场面。而如今再提起这类促销活动,却只剩网友满屏的无奈。从预热宣传到预售轰炸,不少商业促销早已偏离本质,变得套路丛生。是时候给这类促销活动降降温了。
一些促销活动的变味,核心在于部分商家与平台让利消费者的初心逐渐模糊。为了锁定流量,他们将原本简单的优惠变成了层层嵌套的复杂规则。比如:定金锁券、限时预约、跨店满减叠加店铺优惠券等设计层出不穷,APP弹窗也无孔不入。就像此前某些平台霸屏广告遭用户举报,反映在打开多款手机App时,轻微触碰或晃动即被强制跳转至活动页面,严重干扰正常使用。
这类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促销活动,背后也折射出消费者、商家、平台三方的疲惫与内耗。对消费者而言,熬夜研究规则、比价到眼花,最终却发现没省多少钱,反而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对部分商家来说,虽投入巨额营销费用提前预热,却可能因套路营销引发消费者不满;对平台而言,面对海量投诉与用户信任的流失,同样陷入被动。各方在这场促销中忙得焦头烂额,却未必真正得利,反而被各种规则和压力困住,逐渐远离了促销本该互利共赢的初衷。
给促销降温,并不是否定消费,而是让其回归理性本质,找回初心。对商家而言,与其在营销套路上下功夫,不如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简化优惠规则上。真诚的低价和透明的规则,远比复杂的套路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对平台来说,也应主动减少过度宣传对用户的干扰,加强对商家价格行为的引导与监督,建立更严格的价格核验机制,杜绝先涨后降、强制捆绑等不良现象;对消费者而言,则更需要保持理性,按需消费、量力而行,拒绝为不必要的商品买单。
购物的本质,是用合理的价格满足真实需求,而不是陷入计算与博弈的消耗。曾经的促销活动,靠低价、简单赢得人心;未来的促销,唯有褪去过度营销的热度,放弃套路、回归初心,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商家也能赚得安心,平台更能走得长远,让这类活动真正惠及各方,实现良性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沁(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