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彻底割毒瘤清毒源肃流毒
——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纵深推进正风反腐系列谈⑦
■冯 浩
腐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毒瘤和治理难题。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同样需要科学思维和方法。
“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犹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当治也。”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主席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坚定,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一重要指示,精准概括了反腐败斗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3个关键环节,为我们把握解决腐败问题的内在规律、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指明了方向。
“毒瘤”是腐败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特指那些严重违纪违法、危害巨大的腐败分子和腐败案件。他们寄生在党和军队的肌体上,严重影响着党和军队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割除毒瘤”强调的是行动的速度与力度,要求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运用党纪国法军规这一锋利“手术刀”,做到有贪必肃、有腐必反,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旨在切除已形成的恶性病变,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形成强大震慑。可以说,“割除毒瘤”是赢得民心、展示决心的关键第一步。
“毒源”是指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即腐败得以产生的制度漏洞。如果只满足于切除个别“毒瘤”,而不去铲除滋生“毒瘤”的温床,那么“前腐后继”的现象将难以根除。“清除毒源”,意味着要将反腐败的重心前移,从事后惩处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应通过深化制度改革,科学配置权力,强化制约监督,扎紧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压缩腐败产生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紧制度规矩发条,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权力监督运行的规矩牢固立了起来,让胆敢腐败者在严格监督约束中难有可乘之机。
“流毒”是腐败行为及其背后错误观念长期浸染所形成的政治生态污染和思想观念遗毒。它比具体的“毒瘤”和“毒源”更隐蔽、更顽固、更具危害性。从何卫东、苗华等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他们受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深重,行事做派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事实证明,“流毒”未清,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异发酵,代际传染。“肃清流毒”,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我们只有持续推进政治整训,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坚定,切实把错误思想根子拔除掉,把正确价值观念立起来,才能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反腐败成果巩固深化,有效防止死灰复燃。
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割除毒瘤”是治标之举,“清除毒源”是治本之策,“肃清流毒”是固本培元之法。三管齐下,同向发力,方能步步深入、久久为功,最终赢得这场关系党、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斗争的彻底胜利,迎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上一篇:俄乌和平有望,路线难免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