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大家谈
《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 “加强科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科技探究体验学习空间”,这一要求精准锚定科技教育落地核心。我认为,落实文件精神,空间优化是关键抓手,其价值不止于设施升级,更是育人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首先,空间优化是创新思维培育的根本支撑。文件强调的“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直指传统教育缺乏实践载体的短板。适配的空间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尝试解决”的闭环中,锤炼创新所需的“系统优化、问题拆解”思维。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打造“菌菇探秘室”,学生在培养基配比、温湿度调控中自主设计方案、排查疏漏、迭代参数,让创新在实践试错中自然发生。
其次,空间优化需秉持“校内外统筹、多功能融合”理念。文件要求统筹校外场馆等资源,建设多功能实践研学基地。对小学而言,优质科技空间应是“小而全”的融合体,既筑牢校内基础探究场景,又联动校外拓展平台。我校联动本地科技馆打造“古今科技对话”项目,让空间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拓展科技教育实践的广度。
最后,空间优化要坚守“课程与场景深度融合”逻辑。文件提出的“一站式学习服务”,核心是让空间成为课程延伸而非孤立“摆设”。脱离课程的空间再先进也只是闲置资源,唯有场景与教学深度绑定,才能让探究与知识习得形成闭环。我校依托校园科技馆,让学生通过拆解竹蜻蜓、制作航模,将螺旋桨升力等知识转化为航模实践,实现思维与能力双提升。
空间优化是解锁小学科技教育的关键密钥。唯有紧扣文件要求,以空间为载体培育创新思维、拓展实践维度、深化课程融合,才能让科学素养在学生心中扎根,真正将文件育人理念转化为扎实的成长实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苏令 采访整理)
作者: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