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拼命冲刺的莘莘学子们正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今天咱们也来聊聊高考相关的话题——“时代巨变下,高考还能决定人生走向吗?”
在2025年的今天,当社会变革的浪潮不断重塑职业版图与教育生态时,高考这一承载着无数家庭期待与个人梦想的制度,正经历着从“唯一阶梯”到“多元入口”的深刻转型。尽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重塑就业市场,但高考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阀门”,依然以独特的制度韧性影响着千万学子的命运轨迹。
当你看着高考排名和各高校往年录取名次范围,你才发现,高考影响人生,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前几年,间隔着参与了两个外甥的高考选志愿,让我时隔多年再次回顾起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
我们那个时候是考完估分填志愿,所以是个胆小鬼游戏...胆子大点、记性差点说不定就成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过由于参考资料也不太确定,所以大家只能依据一些传统的认知来判断,比如经常会出现左手清北复交和右手清北复南(此南乃南开),你就能看出那个时候那个时候认知PK多夸张。
但是到了现在,分数出来,排名跟着,然后各高校往年录取排名也给你列出来了,框框一个范围,什么闯/冲,什么稳/保,一撮下来,你发现自己的选择就剩下那几个或者十几个,连31个省市都覆盖不了。
高考对你人生的选择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地域 vs 专业 vs 高校?
太重要了,很多人的发展是和地域密切相关的,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那对于个人的发展简直是千差万别,无论是以前的“投资不过xx”,还是随便看看各地过去一些时间里的诸如GDP增速之类的,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区域总体的变化差异之大,而这些差异背后就是大多数人命运的平均值。
现在还流行着“xx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就是一张通向xx的火车票”也类似。所以,你是去京津冀?长三角?还是大湾区?还是留在本地?相信这些不论是你自己心里还是家长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这个地域,大概率决定了你今后总体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你的同学熟人在那里,甚至是你的高校认可程度都和区域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某个区域,是否值得用高考志愿学校降一个档次?专业变更?
这个不用说,绝对影响巨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的专业基本上会塑造你的职业和发展。
先说说薪资待遇,这东西简直了,我读大学的时候,生科那是头牌,计算机嘛,结果呢,等毕业后没多久,反过来了,生科就业都困难了,而计算机成了香饽饽,一度计算机起薪是生科的好几倍。
再比如就业机会,一样如此,前段时间云大发布了初就业情况,软件学院53.42%是生态环境学院3.83%的十倍还多。
这东西甚至和你的努力无关,纯粹就是专业决定的,大家天天喊着“四大天坑”,那不是随便说说的,可是真的是无数人血泪的教训。
而当你考编,考研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东西限制也不小。本科专业背景能卡住绝大多数人,很多招生招人是卡专业的,而一些不限专业的,卷翻天。
虽然高校是和前两者高度绑定的,但是高校的影响无疑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一些就业领域,真的能卡住很多人,比如选调之类的。所以我也经常看到不少人为了985、211之类的名头去报考那些排名掉了很多的学校。
这些年不少人觉得高校不太重要,专业和地域更重要,但是拉开长度来看,不少专业可能会起落,但是高校其实固化越来越严重了,除了个别如兰大之类变化巨大,其实很多高校地位很稳固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报考越来越透明,生源角度也决定了高校的未来(没错,就像中学里的生源可能比教师/学校都重要)。
这些往往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比如,金融类专业一度是只能朝着金融发达区域去,而有大厂的地方计算机才好点,不然就会出现有个在中西部的计算机全才月薪不过万的情形,而且时代还会变,曾经的土木……
我当然相信个人的努力,不然哪怕就是名校名牌专业一样都有出现例外的。但是也不要太相信个人的努力,因为“现实的引力太重了”。我每年都能看到有很多人考进来满脸不服气,充满了斗志,要拿奖学金、要转专业、要考研进好学校,最终四年下来,能坚持的屈指可数。
所以,尽可能的考个好分数(废话),这样你即使放宽选择依然会有很多可选,尽可能的在看得见的未来选个差不离的学校。
以及,在我目前看来,依然远离生命科学~
高考,是挑战,更是机遇。它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却能为我们开启新的大门。让我们带着高考赋予的勇气与智慧,无畏前行,在人生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