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压抑情绪,有情绪也敢说
情绪这个东西,小孩不比大人少,甚至更多。但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别哭了”“乖一点”“别乱发脾气”。
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一个模式:有不开心也藏着,有情绪也不说,笑着装没事。
这种孩子,表面懂事,心里却很苦。
有一次,陪侄女写作业不小心写错了字,啪一下把笔丢在地上,然后低头忍着眼泪不说话。
我没说“你不能这样”,只是把笔捡起来放她面前,说:“写错字了很难过是不是?我小时候也经常这样。”
她突然眼泪就掉下来:“嗯嗯,我都写错两次啦......”
情绪不是坏东西,压下去才是。
每天抽10分钟时间,问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不开心的事?”就算没啥特别的事,让他说一说也好。
一个可以把情绪说出来的孩子,是心理最轻松的。
02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快乐的孩子,不是没遇到麻烦,而是他们知道怎么对待麻烦。
有一次闺女搭积木,一不小心摔倒了,把搭了一半的城堡撞散了。
她当场就要发脾气,我正准备制止时,她忽然自己坐下去,一边嘀咕“那我重新搭一次,哼~”,一边又捡起了积木。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平时我们经常和她说的“事情可以解决”“我们可以想办法”,其实已经在她心里悄悄起作用了。
快乐和自信,很多时候就是从这些小事里培养出来的。
遇到问题时,不是立马替孩子处理,而是引导他说出三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让他自己选一个去试试。
哪怕办法不完美,但“我有能力处理”这个感觉,会让孩子非常踏实。
03允许“搞砸”,不怕出错
朋友丽丽的女儿,每次画画都特别小心,颜色不能涂出边,线条不能画歪,画完还要问:“你觉得好看吗?”
但她画出来的作品,没有一点童真,看起来就像是“照着规范模仿”。
后来丽丽开始故意陪她一起“乱画”,一边画一边笑:“今天我们来画最丑的一只猫,看看谁画得更奇怪。”
结果女儿画得满脸胡子和一只长尾巴的猫,一边笑一边说:“我画坏了,太搞笑了。”
孩子快乐的起点,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
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里给他们多一点“出错空间”。不是凡事都要打满分,而是告诉他:“搞砸了也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
能从失败中自我修复的孩子,才最抗打击、最有底气。
04让孩子参与决定一些事
很多家长安排得太多,孩子虽然“听话”,但其实心里没啥主意。
时间久了,孩子习惯性依赖别人、讨好别人、看别人脸色,甚至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清楚。
不如从小事开始,让孩子有选择权,有决定权。
比如:
今天穿哪套衣服你选,晚上吃饭是西兰花还是胡萝卜你选,周末是去图书馆还是去河边扔石头你来决定。
看到一个博主分享的视频,女儿六岁就很有主见,妈妈从来不干涉她穿什么衣服。
哪怕她穿着小裙子配运动鞋出门,也没人说她“不合适”。
但这个孩子对自己的想法特别有自信,也特别愿意表达意见。
一个觉得“我有能力决定”的孩子,哪怕长大遇到点事,也不容易慌张。
05每周至少一次亲子“无目的”时光
不是辅导作业,不是送去补习,不是讨论学校的安排。
而是真正放下“教育”的目的,和孩子单纯地一起玩、聊天、发呆、走走路。
哪怕只是一起去小区楼下喂鸽子、边走边聊、看看他捡回来的小石头,都可以。
这种没有目标、没有“成果”的时光,孩子特别喜欢。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是“学生”“任务接受者”,而是“被陪伴的孩子”。
我每周都和闺女搞“神秘旅行”,就是提前一天让她决定周末去哪,她负责安排。
公园,农庄,河边,随便她决定,哪怕只是在家捉迷藏都想,只有孩子高兴就行。
有时候,这种自由、随性的陪伴,更有意思。
最后
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不是靠父母多拼命,也不是靠钱花得多。
我可以说真话、我可以做自己、我可以搞砸但还有人接住我。
这五个习惯,不花钱、不复杂,但能让孩子从小建立起一份踏实、自在和勇气,陪伴他们一生。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的学习备考经验
下一篇:成绩公布!她喜提69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