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哪所?”高校互逛成Z世代最时髦的社交新方式
创始人
2025-07-07 15:13:15
0

“有没有人想互相串门,去对方学校逛逛?”“寻能互逛高校的搭子!”——近年来,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高校互逛”潮流。

以“北京高校参观”“北京高校互逛”为关键词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300万,相关分享笔记超过3万条。不少大学生化身“探校博主”,用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记录和分享其他高校的校园环境、特色美食、生活设施与文化氛围。

从线上发起到线下成行,“高校互逛”正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也折射出他们在开放交往、自主探索与文化认同方面的多元追求。

01 “高校互逛”走红:

年轻人脚步丈量北京校园版图

在网上搜索“北京高校互逛”“北京高校参观”,跳出来的帖子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多所高校的学子自发当起了“探校互逛博主”,从北大、清华,到人大、北航,再到矿业大学、北林,逛过的一所所学校,串联成了他们的“脚程版图”。

这些“互逛族”每到一所校园,都会详细记录参观体验:从路线规划、美食推荐,到文创店打卡、入校方式,再到纪念品购买与小贴士,内容详尽且风格各异。他们不仅在标题中编号打卡进度,还会认真打分,分享自己的踩坑经验,方便后来者参考。

“北京高校特别多,我想都逛一遍,也能借此认识不同学校的同龄人。”北京服装学院研一学生兰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自去年假期起,她先后走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逐步形成了“找本校学生带路”的固定模式。每参观一所学校,她都会记录下来并发帖分享经验,希望帮助后来人“少走弯路”。

兰兰分享的有关“高校互逛”的帖子

像兰兰这样偏好攻略式打卡的只是高校“互逛族”中的一类,也有不少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出独特的“逛校路径”。

有人偏爱高校博物馆,沉浸在不同校园的文化气息中;有人因本校运动空间有限,热衷于在别校操场上挥洒汗水;还有人自称“吃货派”,立志吃遍北京的每一所高校。

大学生们通过实地探索得出的互逛攻略,渐渐被发现比网络搜索更值得信赖。在这些互逛帖下,不少学生也积极互动起来:有人留言提问,为即将展开的互逛做准备;有人看到自家高校被“种草”而感到自豪;还有人互相羡慕、调侃,气氛热烈。

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多,这一原本线下进行的“高校互逛”活动也逐渐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还有学生干脆自发组建起“高校交友群”,将互逛、约饭、读书、剧本杀等活动统统纳入其中,让大家可以“一站式”结识新朋友、发起联动。

02 从“探校”到“搭子”,

高校互逛成Z世代社交新方式

随着“高校互逛”逐渐升温,这一原本以参观校园为主的活动,也在悄然转变大家的社交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寻找“校园互逛搭子”成为不少人参与其中的第一步。

兰兰是从去年国庆假期开始系统“打卡”北京各大高校的,在一次次互逛中,她不仅结识了新朋友,也逐渐拓展了人际网络,让校园走访的意义不断延伸。

“一个人逛会错过很多细节,但本校学生会提前规划线路,还会讲很多只有他们才知道的趣事。” 兰兰回忆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次经历,当时带路的同学还专程带她前往一处“隐藏打卡点”——一间带有桃子味香氛的校园厕所。“这种隐蔽特色,如果我自己逛肯定不会发现。”兰兰说。

作为一名性格外向、乐于交流的学生,兰兰通过互逛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参观结束后,她常会与“互逛搭子”继续保持联系,交流彼此学校的最新动态。“感觉就像是多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校友’。”她说。

兰兰到北京语言大学走访

相比之下,中国政法大学研一学生子豪,更倾向于邀请熟悉的老同学做向导。“虽然自己也能逛,但很多校园建筑和文化背景看不懂。有同学讲解,会告诉我这里那里的来历、适合拍照的地点、值得尝试的食堂,就不会踩雷。”子豪认为,互逛也为他提供了与朋友叙旧、交流学习生活的契机。

同样是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马明,则更偏好以“独行”的方式参观。他通常会在出发前通过社交平台或同学推荐了解目标高校的信息,制定参观路线后独自出发。

尽管“独行”的过程相对安静,但他表示,无论是在评论区留言,还是在校门口等待入校时,仍会结识一些同样准备互逛的同龄人,与他们交流攻略、推荐路线,也能意外地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无论是寻找“搭子”结伴同行,还是在独行中自然结识伙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高校互逛”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社交连接。这种融合兴趣探索与人际互动的新方式,正在成为Z世代独有的青春社交场景。

03 从“打卡”到“沉浸”:

高校资源激发深度互逛热情

相比最初以拍照留念为主的打卡式参观,如今的“高校互逛”正朝着更具沉浸感与文化厚度的方向延展。越来越多学生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主动将校园活动、学术资源、文化设施纳入互逛清单,开启一场“深度体验型”校园探索。

马明到北京大学走访

马明就是这样一位“深度型互逛者”。去年,他未能抢到北京语言大学校园文化节的门票,今年看到同学转发门票信息后,他立即抢票,终于如愿前往。

“在北语的校园文化节上,各国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学生游行、语言体验、印章打卡、展台互动,每个展位都有不一样的特色。我在里面待了两个多小时,还觉得意犹未尽。”他说。

除了节庆活动,他还习惯在互逛中“补体验”。因为本校缺乏标准操场,他常去其他学校参与开放夜跑活动。“比如北大,操场夜跑配合歌单,大家跟着节奏跑步、唱歌,特别有氛围。”在他看来,这类活动是了解它校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之一。

此外,课程、讲座和博物馆也是他在“高校互逛”中关注的重点。每次探校,马明会提前查好路线,争取听一节公开课,或安排一场有主题的馆藏参观。他表示,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北航的航天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展品,都让他印象深刻。

一次在参观地质大学时,他花了近一个小时驻足于一个1:1比例还原的恐龙骨架前,“不仅是科普展示,更像是学校底蕴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如今高校中的博物馆已不再是“隐秘角落”,而是打开校园文化的一把钥匙。

除了静态展览,马明也很看重能在校园中亲身参与课程和讲座。“虽然很多讲座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那种专注的课堂氛围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他还记得,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参观时,曾恰巧偶遇一场公开课,他只短暂停留了片刻,便被教授的教学氛围所吸引,“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教授是名院士。虽然很多内容没完全听懂,但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特别打动人。即使只是旁听了一会儿,也觉得受到了某种鼓舞。”

马明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观

在“互逛族”眼中,沉浸式的校园体验远不止于课堂与展览,美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校园食堂,是他们深入了解高校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入口。相比走马观花式的校园游览,不少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品尝一顿饭”来感受一所学校的氛围与生活节奏。

中国政法大学的子豪就是“美食派”中的一员。目前,他已实地打卡过北京十余所高校食堂,还在社交平台上更新着自己的“高校食堂探索日志”,这份“校园吃喝清单”也成了一些粉丝心中的“美食导航”。

“每次去一所学校前,我都会提前查好攻略,尤其会关注食堂有没有特色菜。”在他看来,一顿地道的校园饭,不只是味觉体验,更是了解这所学校生活气息的一种方式。北林的椰子鸡、农大的猪排饭、地大的现做汉堡、人大的小炒黄牛肉……子豪如数家珍,有些高校甚至因为菜品“过于惊艳”,他还会专程“二刷”。

今年清明节,他特地在人大排了40分钟队只为买上一份青团,“带回寝室和朋友们一起吃,感觉比单纯看展更有节日气息。”

吃一顿饭、逛一逛文创店、带回几样纪念品,对于这些“互逛青年”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走访校园的旅行,更是一场沉浸式的高校生活体验。

除了“吃好”,不少人也希望“带点什么回去”。文创与小物件成为深度互逛中的另一种“精神纪念”。兰兰偏爱草稿纸和信纸,马明喜欢收集校徽和定制信封,子豪更钟爱帽子、帆布袋等实用型文创。但在逛得多了之后,马明发现,不少高校的文创设计略显雷同。他希望各学校能结合自身特色,做出更有辨识度、更让人想带走的纪念品。

让子豪心心念念的北京林业大学的椰子鸡

04 逛校园先看入门指南:

预约、刷证还是找人带?

随着“高校互逛”成为不少大学生日常社交和出行的新方式,各高校的入校政策也成为影响体验的关键因素。

“北京不同高校的入校方式差异挺大,有的是刷身份证,有的需要预约,有的甚至还有名额限制。”北京服装学院的兰兰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在自己的每篇“逛校园攻略”中,都会单独标注该校的入校方式。“总有很多人留言来问,我干脆直接都写在帖子里,方便大家参考。”

政策不一、变动频繁,是“高校互逛”中不少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门槛”。

有时为了顺利入校,马明也会求助老同学帮忙预约。他坦言:“这确实是整个互逛流程中比较麻烦的部分。”

据他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只需在门口进行实名登记即可进入,而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学院路高校,周末刷身份证即可放行。“工作日期间限制更严,我觉得可以理解,学校也需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如何进校是“高校互逛”中不少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门槛”

不过,一些高校的入校政策时常变动,也为学生出行增加了不确定性。“比如我去逛的一所高校,之前刷身份证就能进,后来忽然改成必须找校内同学预约。”马明表示,这类不确定性让他逐渐养成了出行前“先问人”的习惯,“找本校同学确认一遍更稳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主要通过线上预约系统开放校外访客入校,一般需提前填写身份信息、选择时间段、审核通过后方可进校。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预约系统常在放号后数小时内即告满员,热门时段“一票难求”。

此外,也有部分高校采取刷身份证直接进校的方式,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周末和节假日相对宽松;还有一些学校则需校内师生协助登记,凭“邀请”入校。对于热衷“高校互逛”的学生而言,了解这些规则,并摸索出一套高校的入门“经验流程”,几乎是每次出行前的必修课。

在校门开放政策不一的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间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为“高校互逛”提供了更多便利与可能。以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双方开展了跨校选课合作,选课学生可获得对方学校的校园卡,实现校园出入、食堂就餐、图书馆借阅等功能的打通。

类似的机制不仅推动了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也让“高校互逛”在更深层次上连接起青年群体对知识、文化与校园生活的探索愿望。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女孩现在对我特别失望。失去你之... 女孩现在对我特别失望。失去你之后。我特别开心?so,然后呢?你要找回她吗?别扯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没...
啦啦啦小孩DJ 啦啦啦小孩DJ晕!老兄!你问的也太抽象了!估计谁都不知道!
胎动时感觉宝在发抖是怎么回事?... 胎动时感觉宝在发抖是怎么回事?宝妈们也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我应该要怎么做才好呢?胎动时感觉宝在...
新手玩高达模型应从哪开始? 新手玩高达模型应从哪开始?我是初中生新手可以买万代的HG练手,价格也不会太贵,组合度不是国产能比的,...
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怎么办 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怎么办•明确沉迷游戏的危害,强化戒掉游戏的意愿。•对家人、朋友表示自己戒掉游戏的决心...
林青霞的书有哪些 林青霞的书有哪些 林青霞的书有:《镜前镜后》,《窗里窗外》,《云来云去》等。在娱乐圈里,有许多颜值出...
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酒神精神、悲剧的诞生、艺术的起源、超人学说、价值评估(关于人的)、人的强力...
新型文旅专业毕业生如何跨界突围 当前,新型文旅专业的设立是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顺应时代趋势、响应市场需求,...
八哥唱歌视频是真的吗,还被中央... 八哥唱歌视频是真的吗,还被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发现简单的问候和话语可以,网上唱歌都是假的,前提是必须要...
童年趣事作文捉蜗牛的故事 童年趣事作文捉蜗牛的故事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这首歌:“不想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