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同学在朋友圈晒出学士服、毕业证和厚厚一叠荣誉证书时,她代表的不仅是一次学业终点的欢庆,更是家政学专业一次前所未有的身份宣告。作为浙江省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她和同学们三分之一投身康养,三分之一进入托育,其余人成为培训师或家庭健康管理创业者——他们被行业“一抢而空”,成为市场渴求的稀缺人才。
长久以来,“家政”二字似乎总与“门槛低”、“伺候人”的刻板标签捆绑,被粗暴简化为“保姆专业”。但现代家政学的内核,早已超越传统樊篱——它本质上是一门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正日益成长为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幸福产业”。
陈旧观念之下,家政行业早已悄然进化,高学历人才涌入正重塑其筋骨。
市场对高素质家政人才的渴求,已非“缺口”二字能轻易概括,它更像一场无声的“素质荒”。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底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家政用工缺口竟已超过2000万,其中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尤为短缺。
当80后、90后成为家政服务消费主力,他们需求已从“洗衣做饭”跃升为“科学育儿”、“老年照护”、“家庭健康管理”等多重复杂场景叠加。面对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要求,家政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劳务型向现代服务型加速转型的阵痛与新生。
市场“抢人”的激烈场面,正是对陈旧职业偏见最响亮的回击。
职业选择的核心本应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而非学历与岗位的机械对应。如今家政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已提出每个省份至少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如今本科远非终点——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设立全国首个独立家政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随后江苏、吉林等地高校纷纷跟进。
当行业开始为专业学位设置讲台时,偏见就该走下讲台了。
家政人才的供需矛盾,亦倒逼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在多地职校,“理论学习+实操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已成标配,确保毕业生“上岗即上手”。产教融合正重塑行业生态,让各方不断刷新期待。
陆同学们被“一抢而空”的盛况,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迫切呼唤,更是社会职业观念进步的微小而清晰的一步。这个为千万家庭输送温暖与安心的行业,其发展空间广阔而富有尊严。
一个为幸福服务的专业,不该在偏见中负重前行。当2000万缺口在无声呐喊,我们是否也该打破心中那面刻板印象的墙?家政行业的新生,需要高素质人才注入活力,更需要社会目光的真诚“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