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指导,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现代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湾区校长治校交流座谈会在深圳举行。
本次座谈会以“数智时代学校变革与生态重构”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发布题为《以人机共生智慧,领航湾区教育未来》的视频致辞,并提出面对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三个“关键坚守”:一是从“人机矛盾”走向“人机共生”,二是践行“双向赋能”的教育哲学,三是筑牢教育的生命根基。
人机矛盾转向人机共生:构建教育协同新生态
在致辞中,李政涛指出当下ChatGPT等重构知识获取的方式,Sora等工具改变传统学习场景,“人机关系”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核心关系。面对这一现状,他明确提出要从“人机矛盾”走向“人机共生”。
“我们必须拒绝‘替代逻辑’。”李政涛强调,教师在学生心灵唤醒与人格引领方面的作用永远不可替代。在数智时代,教育不应被技术所左右,而应构建“人师—机师—学生”的三元互动协同生态。在这个生态中,AI不再是简单的答案输出机器,而是成为学生的“思维伙伴”,让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其教育效能。
双向赋能:技术与教育相互成就
“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我们为人工智能赋魂。”李政涛认为,在数智时代,教育应践行“双向赋能”的教育哲学。一方面,要让技术充分赋能教育,发挥AI技术在管理效能提升和教学流程重塑方面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更要让教育为技术赋魂。“防止学生沦为‘数字容器’。”李政涛指出,在课程中应植入伦理思辨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筑牢教育根基:守护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实践
当校园充斥屏幕闪烁与算力奔腾,李政涛提醒教育工作者,越是技术喧嚣,越要筑牢教育的生命根基。“教育的魂魄,永远在师生生命相遇的磁场中跳动。”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
“人工智能不会给出教育的终极答案,因为答案永远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实践中。”李政涛特别肯定了媒体在记录教育创新中的作用,“南都旗下奥一网‘校长治校’项目持续追踪创新足迹,让鲜活的治校智慧流动起来,让教育家精神在真实的育人叙事中生生不息。”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扎根实践的记录与传播,为教育变革注入了持续动力。他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立足于湾区国家战略科技高地和国际化窗口的定位,为全国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探索路径,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构建“伦理与创新交融的新生态”,培育出不仅能与机器共舞、更能为文明立心的“新智人”,走出一条技术向善、育人育魂的中国教育之路。
相关报道↓↓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