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李彦宏在内部演讲中一句“要切换到纯视觉路线才有机会”,给百度自动驾驶十年长跑踩下急刹车。这个2013年就启动无人车项目、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玩家,如今却要弃用坚持多年的多传感器路线,转头追赶特斯拉的纯视觉赛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行业感叹,在百度身上愈发清晰。
百度曾是自动驾驶赛道的“优等生”。从北京五环的首张无人驾驶罚单,到武汉“萝卜快跑”的试点盈利曙光,其早期押注的激光雷达+车路协同路线,因冗余感知能力一度被视为技术“最优解”。但这套方案的“甜蜜陷阱”逐渐显现:激光雷达占整车成本60%,第六代无人车成本高达20万元,是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的两倍;雨雾天传感器30%失效率导致的“僵停”“认不出塑料袋”等场景,更让用户体验打了折扣。
反观特斯拉,用8个摄像头+神经网络的“轻模式”跑出了加速度。FSD V13系统事故率比人类低80%,每公里运营成本0.88元,仅为百度武汉车队的一半。更关键的是,全球600万辆特斯拉积累的实时路况数据,让算法迭代实现“周更”,而百度虽累计服务1100万次,单城日均订单仅20单,数据壁垒越拉越大。当特斯拉把Robotaxi变成“移动服务综合体”,百度单一出行模式早已相形见绌。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的战略转向并非孤例。滴滴自动驾驶暂停激光雷达采购、小鹏汽车公开支持纯视觉路线等行业动态,与百度的调整形成鲜明呼应。这种“一呼百应”的市场反应,进一步证明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自动驾驶行业从“硬件堆叠”向“数据驱动”转型的重要节点——当低成本、快迭代的纯视觉方案展现出商业化潜力,整个行业都在重新校准技术路线。
如今转向纯视觉,更像一场“亡羊补牢”的生死赌局。百度计划年底前部署千台纯视觉无人车,靠低价抢占市场,目标把单车成本压到10万元以下。但这场豪赌的难点远超想象:算法需12个月内将复杂场景通过率从70%提至95%,否则用户口碑会反噬扩张;无安全员运营依赖《责任认定条例》立法,政策滞后可能让规模化推迟2-3年;单均收入仅覆盖70%成本的现实,更需要50亿元融资“输血”才能撑过转型阵痛。
十年布局,百度的困境撕开了自动驾驶行业的真相:技术先进≠商业可行。当特斯拉证明“数据比硬件更值钱”,当全行业用行动投票选择低成本方案,百度的转身或许不算晚,但留给它的时间窗口已所剩无几。纯视觉能不能成为救命稻草?答案不在实验室,而在能否用规模化跑通数据闭环,用商业化接住市场信任。毕竟,自动驾驶赛道拼的从来不是起跑早晚,而是能否在技术与市场的十字路口,选对真正能跑到终点的路线。
封面新闻记者 李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