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准备研究生复试的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
“复试前要不要联系导师?”
“是不是不联系也能过?”
“我加导师微信会不会被烦?”
其实,这种犹豫很常见,但我要说:复试前主动联系导师,不是“加分项”,而是“风险规避”。
一封邮件,一通电话,可能改变你的读研轨迹
“复试还没开始,导师的名额已经满了。”
一位985高校研招办老师私下透露。在研究生复试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提前联系导师的考生录取率比未联系者高出三成。然而超过60%的考生因方法错误错失良机——他们要么群发模板邮件石沉大海,要么贸然致电引发导师反感。
首先明确一点:导师不是面试官,但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在复试阶段,尤其是调剂或者学硕方向,导师往往会参与面试小组,有时甚至直接参与评分或意见建议。而你提前联系导师,可以让他**“记住你是谁”**,这是你在几十上百人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小林报考某211高校教育学专业,在初试成绩中等偏上,竞争激烈。复试前他主动给意向导师发了一封邮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阅读积累和本科实习经历,结果复试当天导师在场,一眼就认出了他:“你是发邮件那个同学吧?”
最后,小林顺利通过复试,还被邀请加入导师课题组。
初试出成绩后至复试前,是联系导师的黄金时间。
太早联系,导师不一定记得住你;太晚,别人已经抢先一步建立联系。
别尴尬别客套,联系导师不是寒暄,是“有备而来”的展示。以下几点是关键内容:
不要因为“怕被拒”就退缩,有经验的导师都见多了,主动联系不仅不减分,反而是你成熟和有规划的体现。就像求职前要做背景调研,找导师更像是学术版的“面试前热身”。
复试联系导师,不是“套近乎”,而是为自己铺路。
导师不是神秘存在,而是未来几年与你共事的引路人。你不主动靠近,他也不可能从天而降选择你。
有准备的人,永远不怕机会来得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