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减负政策持续推进,部分地区却出现了政策执行偏差。比如一些学校为了减负工作出成效而减少甚至取消教研活动,也有一些学校以教师不足为由压减常态教研活动频次,还有学校为了减少评比活动严控教研部分的赛事活动数量和类型。如此减负,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空间被不合理压缩。
给教师减负应该减什么?《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有的布置随意;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这极大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不在减负之列。真正给教师减负应聚焦于剥离非教学负担,而非压减教研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科学的教师减负策略应体现“两减一增”:减行政负担,建立校外事务准入机制,合并督查考核项目;减形式化活动,取消过度的活动留痕要求,杜绝表演式展示活动;增加有效教研时间,保证教师开展课标研修、课例研讨、课题研究有足够的时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基于当前形势,教研工作应得到进一步加强并着力实现三个转向:一是问题导向的深度教研。聚焦真实教学问题,如AI支持下的差异化教学、“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科作业设计;二是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比如运用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定位教学薄弱点,通过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量化教学效能等,推动教研从“经验判断”迈向“证据决策”;三是协同发展的生态教研。比如构建“校本教研—集团联盟—名师工作室”体系,形成新老教师抱团的学习共同体,还可以通过城乡结对实现资源共生共享,持续拓展教研的深度和广度。
与此同时,要着力推进教师减负与教研协同共进,构建减负增效的协同机制。设立“教研工作日”制度,确保每周固定教研时间不受行政事务干扰,同时建立教研成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晋升衔接机制;构建技术赋能体系,推广“智慧教研”模式,借助AI课堂分析系统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强化个性化研修;完善专业支持体系,组建由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名师构成的指导团队,提供“订单式”教研服务,实现专业支持精准送达,以优质教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给教师减负的本质是优化教育生产力,通过剥离冗余行政负担释放专业发展能量。所以,减负担不减质量、精简事务不降低标准才是教师减负政策的初衷和目标,而这需要执行者的睿智抉择,也离不开管理者的专业洞见。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3版
作者:汪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