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区游乐场里,经常会有孩子摔了跤,哭着扑向妈妈。有的妈妈会说“别哭了,一点都不疼”,有的妈妈却蹲下来问 “摔疼了吧?妈妈抱抱”。
前者想让孩子快点好起来,后者却接住了孩子的情绪。
其实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不用多么高深的技巧,几句温暖的话,就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心里像被阳光照过一样敞亮。
1、“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接住负面情绪,孩子才敢表达
朵朵积木搭到一半倒了,趴在地上大哭。爸爸走过去说:“搭了那么久倒了,肯定特别难受,爸爸看着都觉得可惜。” 朵朵一听,哭得更厉害了,却边哭边说:“我想搭个城堡,总也搭不好。” 爸爸说:“那我们一起试试,说不定能找到不让它倒的办法。” 后来朵朵遇到不顺心的事,会主动说:“妈妈,我现在有点生气/难过。”
孩子摔了跤、丢了玩具、被小朋友欺负时,心里像堵了团棉花,最需要的不是“别哭”“没关系”的劝说,而是“我知道你很难受”的看见。
这句话像个情绪垃圾桶,让孩子可以放心地把委屈、愤怒、失望倒出来。
很多父母怕孩子哭,其实哭是情绪的出口,被接住的情绪才能慢慢消散。
就像朵朵,爸爸认可了她的难受,她才敢说出真实的想法,这份被理解的安全感,会让孩子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
2、“你愿意说说发生了什么吗”——尊重想法,孩子才会觉得被重视
邻居家的小宇,从幼儿园回来后闷闷不乐,妈妈没问“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也没说“小朋友欺负你就打回去”,只是说:“你今天好像不太开心,愿意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小宇犹豫了一会儿,说:“我画的画被同桌弄脏了。”
妈妈说:“那你一定很生气吧,后来呢?” 小宇接着说:“他跟我道歉了,我原谅他了,但还是有点不开心。”妈妈说:“嗯,被弄脏的画就像被踩了一脚的蛋糕,就算道歉了,还是会觉得可惜。”
孩子心里有事时,像揣着个小秘密,不说出来会憋得难受。“你愿意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这句话,像递过去一把钥匙,让他们可以打开心门。
很多父母习惯替孩子“诊断” 情绪:“肯定是因为……”“你应该……”,却忘了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一无二。就像小宇,他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耐心倾听的机会。
被尊重想法的孩子,会觉得“我的感受很重要”,慢慢养成愿意沟通的习惯。
3、“你自己决定就好”——给点选择权,孩子会更有力量
表妹带儿子买鞋子,孩子在运动鞋和皮鞋之间犹豫。表妹没有说“运动鞋舒服,买这个”,而是说:“你想选哪双?平时上学穿得多,你自己决定就好。” 孩子想了想说:“我选运动鞋,跑起来方便。”
后来他穿这双鞋时特别爱惜,脏了会自己刷干净。有次班级活动要穿正装,他主动说:“妈妈,我们再买双皮鞋吧,搭配西装穿。”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小主意:想穿红色的袜子,想用蓝色的蜡笔,想先玩再写作业。“
你自己决定就好” 这句话,像给他们递了根小拐杖,让他们学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很多父母觉得 “孩子懂什么”,其实选择权里藏着对他们的信任。
就像表妹的儿子,被允许选鞋子,不仅收获了喜欢的物品,更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这种在小事里积累的自信,会让孩子越来越有主见,面对选择时不慌乱。
写在最后
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说到底就是“看见他、理解他、信任他”。
不用讲大道理,不用说漂亮话,一句“我知道你很难受”,接住他的眼泪;一句“你愿意说说吗”,听他讲完琐碎的心事;一句 “你自己决定就好”,让他尝尝做主的滋味。
这些话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让孩子的心里长出安全感和自信心。
等孩子长大后,或许会忘了具体发生过什么,但那种“我说的话有人听,我的感受有人懂” 的温暖,会一直留在心里,成为他们面对世界的底气。
毕竟,被好好对待过情绪的孩子,才能学会好好对待自己,也好好对待别人。
如果你有和孩子沟通的暖心瞬间,或者有其他好用的“情绪话语”,欢迎留言分享,咱们一起做能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的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上一篇:给教师减负当不减教研
下一篇:考编“专用校”受热捧的背后